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思想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思想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思想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思想

【◆参考答案◆】:1、郁达夫的小说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沉沦》和《南迁》中的"他"等,心中交织着个人的积郁与民族的积郁,更感自身的凄凉,强烈地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异性的爱情,甚至表现出某种变态的心理。他们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但心中却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赋予形象相当深厚的感伤色彩。2、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爱国主义如《银灰色的死》《沉沦》等作品中,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所受到的屈辱,使他们迸发出真挚的热爱祖国,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提出了控诉。人道主义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通过"我"与烟厂女工、人力车夫的生活境遇的联系对比,流露出"同时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和对普通平民真诚的同情、挚爱,剖析了落拓下层知识者的心理及其在自惭中因受劳动者的感化趋于升华的过程。3、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沉沦》中的主人公的精神心理、言行举止表现出颓废气息。在消沉的外表下,跳动着作者热爱美好人生,反抗黑暗现实的欲求上进的心。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说《画梦录》对散文创作的主要价值。

【◆参考答案◆】:何其芳《画梦录》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散文艺术的自觉追求与散文的抒情美、形式美的创造上。作者不满于当时散文的"说理化"和"感伤的个人遭遇的告白",要使散文成为一种"独立的创作,不是一段未完的小说,也不是一首短诗的放大"要给"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画梦录》以"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以思索者"独语"的形式,为抒情散文拓展了一个新天地,并因此获得《大公报》的文艺奖,时人称为"何其芳体",推动了30年代前半期"抒情散文热"的形成,使"五四"以来的"美文"获得新的进展。

(3)【◆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简要说明余秋雨散文中“仪式感”的审美特征。

【◆参考答案◆】:研究戏剧理论出身的余秋雨,从戏剧剧场演出所特有的"仪式感"中得到启示,并且把它引入散文的营造之中,精心创设一种散文的"仪式感"。"仪式感"是余秋雨散文乃至他的戏剧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词。余秋雨曾经阐释过仪式所具有的"象征性、拟态性、观赏性"等审美特征。所谓象征性,是指仪式中的活动,不是现实生活和精神活动中某些规定情境的原生性再现,而是一种替代,以此物替代彼物,如用面具来指代神鬼等非扮演者自身的角色;所谓拟态性,是指在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的同时,它又在制造一种模拟和重现现实的假象,以假定性的存在作为仪式的前提;所谓观赏性,是指仪式所进行的程序和活动中,融入某些形式感很强的程式,从而获得了形式的审美意味,让观看者和参与者在感性参与中领悟到审美活动的魅力。在余秋雨的文字中,对仪式感的应用,从构思到布局,从内在冲突到叙述语言,都自觉地体现出来。在《风雨天一阁》起始的第一节中,就两次提到"仪式"一词:"我知道,历史上的学者要进天一阁看书是难乎其难的事,或许,我今天进天一阁也要在天帝的主持下举行一个狞厉的仪式?…‘上天分明将‘天一生水’的奥义活生生地演绎给了我看,同时又逼迫我以最虔诚的形貌投入这个仪式"。这显然是要营造出一种仪式感。走向莫高窟,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次不辞劳苦的旅游,而在余秋雨笔下却是一次荡气回肠的狂欢,一种投入审美境界的盛举,而且被余秋雨描述得情采飞扬,激越非常,波翻浪卷,汹涌澎湃,以一浪高一浪之势将莫高窟推向了美轮美奂的极境:"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义理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4)【◆题库问题◆】:[填空题] 臧克家控诉帝国主义罪恶的诗篇是《()》。

【◆参考答案◆】:罪恶的黑手

(5)【◆题库问题◆】:[单选] “左联”五烈士是指()。
A.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
B.柔石、殷夫、冯铿、洪灵菲、潘漠华
C.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应修人

【◆参考答案◆】:A

(6)【◆题库问题◆】:[填空题] 《墨子》文章的特点是()较强,语言()。

【◆参考答案◆】:逻辑性;质朴

(7)【◆题库问题◆】:[填空题] 中国现代首倡幽默,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是()。

【◆参考答案◆】:林语堂

(8)【◆题库问题◆】:[填空题] 《原野》中复仇悲剧的主人公是()。

【◆参考答案◆】:仇虎

(9)【◆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简要说明老舍对西方文学的选择。

【◆参考答案◆】:老舍对外国文学的接受,有一个过程。最初,老舍对外国文学采取的是博览群书的方式,所有的外国文学作品都被选为在读之列。后来,他听从别人的劝告,开始读"名著"。他首先读了欧洲文坛两位泰斗的作品,一是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一是歌德的《浮士德》等。但是,老舍读完这些巨著后,并没有被震动,反而陷入了苦闷。他感到,这些被人称为"名著"的作品,并没有给自己什么启示和好处。老舍开始接触古希腊文学。这时,艺术的阳光使他眼前一亮。老舍在《写与读》这篇文章中曾说,他"看到了那最活泼而又最悲郁的希腊人的理智与感情的冲突,和文艺形式与内容的调谐"。老舍突出地感到了希腊人灵魂中的美。不过,老舍觉得,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夫克勒斯、欧里庀特斯,虽为世界奇才,高不可及,然而,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更合他的胃口。这时,老舍的艺术兴趣已有了一定的指向。之后,老舍读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神曲》震动了他。他说,读了《神曲》,他"明白了何谓伟大的文艺","明白了文艺的真正的深度"。他认为,"天才与努力的极峰,便是这部《神曲》",而"文艺复兴的啼与笑都健康"(老舍《写与读》)。于是,为自己确定了艺术的目标:"一方面,我要写出像《神曲》那样完整的东西;另一方面,我又想信笔写来,像阿比累(即阿里斯托芬)那样要笑就笑个痛快,要说什么就说什么"(老舍《写与读》)。他这一时期的一些小说,如《二马》就是追随《神曲》的产物。之后,老舍又系统地读了俄国小说,特别是契可夫的小说。又读了英国狄更斯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大地强化了老舍作品现实主义的力度和老舍的艺术趣味:注目下层人生,笑就笑个痛快。因此,老舍就在外国文学提供的艺术经验的基础上,不懈地追求,不懈地构建自己的"小说世界"。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以《山上的小屋》为例,简要说明残雪小说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山上的小屋》是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小说中的“我”无时无刻不处在精神恐惧之中:父亲在我眼中是狼群中的一只,整夜围着我的屋子奔来奔去;母亲也是一个总是预谋要“弄断我的胳膊”的恐怖对象;小妹虽然时常提醒我要注意母亲的阴谋,看似一个通风报信的友善者,却因为她的左眼有一次也“变成了绿色”,而且‘‘目光永远是直勾勾的”,也变成了很可能是要迫害我的人。在这篇作品中,本应最亲近的家庭成员之间充斥着孤独、恐惧、阴谋、猜忌、虐待与仇恨,传统的伦理秩序被完全颠覆,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荡然无存,所有人都呈现出一种笼中困兽的丑相,变得极端荒诞、变态和非理性。虽然“我”一直确信山上小屋的存在,但两次上山寻找,一次完全徒劳,另一次却发现山上根本就没有小屋,山上的小屋作为“我”突围恐怖气氛的可能出口和恐怖人生中的某种希冀,在绝望的寻找中也完全破灭。在这部作品中,残雪运用高度变形的艺术手法,制造了一个超验的、梦魇般的意象世界,这个世界完全是一个“世纪末”的生存困境。“我”的所思所见.均是基于自我生命体验的独语式表达,人物之间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韵对话。看似对话的双方,其实总是在自说自话。而且,即使是单个人物的自说白话也缺乏话语的连贯性,内容也是怪异非凡。小说的各个意象片段,表面上是由“我,,的所思所见这一线索贯穿起来,其实是由互无密切联系的怪异场景拼贴而成,小说情节在本质上也一样缺乏内在逻辑。从小说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的非理性特征来看,与其说它是一篇“仿梦”小说,不如说就是一篇“梦境”小说,只不过它并不是通常意义上对梦的记录,而是凭借梦境的强大象征力量,去传达作家一种独特的存在体验。《山上的小屋》虽然篇幅短小,却已经具备了残雪小说一些基本特征,如突围生存困境的主题话语、梦境般的结构模式、梦魇般的意象、呓语般的叙述、神经质的人格、令人作呕的生存环境、噩梦般的人际关系以及怪诞的寓言美学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小豌豆-答案网 » 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思想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