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情理、事、情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理、事、情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理、事、情

【◆参考答案◆】:叶燮认为“理”、“事”、“情”三者是审美客体、反映对象,也就是创作的客观条件。“理”是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据,也就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自然之理”,要求描写生活的本质,要求诗人具有敏锐的目光和观察生活的能力。“事”是指客观事物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呈现的具体面貌,创作必须通过具体可感的“事”来艺术地言“理”,寓“理”于“事”。“情”是指事物的情状,即特殊的客观属性。诗要有韵味和意境,就离不开描绘生动而形象的“情”。“理”、“事”、“情”三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诗人的创作要反映生活,就必须透过现象写本质,以便闪现内在之“理”的光辉,但“理”又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或活生生的情感来作艺术概括,寓“理”于“事”,是文学家区别于哲学、政治等家的重要艺术手段。而具体之“事”又必须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来表现,“情”的种种变化,又是立足于“事”、“理”之上的。

(2)【◆题库问题◆】:[单选] 王小波的思想倾向是()。
A.权威主义
B.专制主义
C.社会主义
D.自由主义

【◆参考答案◆】:D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谢榛的)“四格”说

【◆参考答案◆】:谢榛指出诗歌有兴、趣、意、理四格,说:"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诗家直说》卷二)从他所举的例子看,兴,就其为审美表现方式言,就是借他物以兴起主体的情感;趣,是就审美效果而言,指诗歌有生趣;意和理,则是就诗歌所表现的主体的意趣、道理而言。理属于理性的,是议论,是道理;意则既有感性色彩,又有理性成分,介于情理之间。"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其对韵、兴、趣的重视,是与神韵、性灵说相通的。

(4)【◆题库问题◆】:[填空题] 江西诗派文论领袖(),他的诗学大致可以用三个字来归纳“理”、“学”、“法”

【◆参考答案◆】:黄庭坚

(5)【◆题库问题◆】:[单选]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批评家是()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体性》

【◆参考答案◆】: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刘勰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才性的表现,因此必然显示作家的个性。作家的才性包含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四者的不同决定了作家创作个性的不同。其中才、气是先天的禀赋,学、习是后天的努力。可见刘勰认为风格的形成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的结合所致。刘勰认为风格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因素。文学的基本风格虽只有这八类,但作家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吸收、融汇诸家之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7)【◆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参考答案◆】: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熏、浸、刺、提”

【◆参考答案◆】:
梁启超提出的关于小说艺术感染力的理论。所谓"熏"和"浸",都是指小说的艺术熏陶力量,不过前者是从空间上说的,后者是从时间上说的。"熏"的作用能使小说境界迅速占领人的心灵世界,其整个精神为小说境界所支配;"浸"的作用能使小说的境界在读完作品之后长期留在人的心灵里,"如酒焉,作十日饮,则作百日醉。"所谓"刺",是指小说在对人"熏""浸"的过程中,所给予人的强烈刺激作用,使人感情达到不能自制的程度,并与作品中人物共悲喜、同欢戚。所谓"提",是指读者入于小说之中,而将自身化为小说之主人公,"当其读此书时,此身已非我有,截然去此界以入于彼界。"此时读者的精神境界已得到净化和升华,进入到了完全虚静、物化的状态,甚至忘记了自身的存在。

(9)【◆题库问题◆】:[单选] 文学批评文章的语言美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较,更需要()
A.情感的色彩
B.感性的描写
C.理性的光辉
D.华丽的词采

【◆参考答案◆】:C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比较韩愈、柳宗元文学思想的异同。

【◆参考答案◆】:
韩愈、柳宗元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他们的文学主张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区别。
一、他们都主张"文以明道",但对"道"的认识是有区别的。韩愈所说的"道"是纯粹的儒家之道,而柳宗元所说的"道",虽以儒家之道为主,但也兼取诸子百家之道,他所说的"道"比韩愈要广阔得多。另外,柳宗元所说的"道",还有较强的现实性,他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说"仆之为文""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
二、对"文"的认识也有区别,韩愈所说的"文"是文章的"文",还没有严格区分文学与非文学,而柳宗元已比较清楚地加以区分了,而且对文学与非文学的特征有所认识,认为"著述者流""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流于谣诵也"。
三、韩愈在《答李翌书》强调的"为文养气"的"气",主要是指加强儒家的道德修养,而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则扩大了韩愈的思想,对作者的创作态度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
另外,韩愈有复古主义倾向,而柳宗元则反对"荣古陋今"等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小豌豆-答案网 » 理、事、情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