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言意说”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言意关系,在先秦时期如孔子、庄子等都已开始讨论。(2)魏晋南北朝的言意说具有一些新的特征:第一,当时的言意之辨起于人物品评的风气,人物品评主张求其神似而略其形貌。第二,言不尽意是文学创作中的语言痛苦。第三,如何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一是注重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学习与研究,注意语言的创新和文采、音律的讲究。二是要注重辞外的功夫,追求言外之意。
(2)【◆题库问题◆】:[单选] 新批评强调在批评中要进行()
A.结构分析
B.语义分析
C.填补空白
D.联系现实
A.结构分析
B.语义分析
C.填补空白
D.联系现实
【◆参考答案◆】:B
(3)【◆题库问题◆】:[单选] “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一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这段词论出自()。
A.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B.王国维《人间词话》
C.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D.刘熙载《艺概》
A.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B.王国维《人间词话》
C.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D.刘熙载《艺概》
【◆参考答案◆】:D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俄国形式主义
【◆参考答案◆】:
俄国形式主义指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各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会"和以什克罗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
俄国形式主义指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各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会"和以什克罗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
(5)【◆题库问题◆】:[填空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文体论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参考答案◆】: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李渔的)“立主脑”说
【◆参考答案◆】:李渔在《闲情偶寄》之《结构》部分单立"立主脑"一节以论文。所谓"立主脑",他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而"传奇"(明清戏曲中的一种名称)的"主脑"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即他所说的"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主脑也"。例如传奇《琵琶记》的中心人物是蔡伯喈,中心事件是重婚相府,这就是《琵琶记》之"主脑"。其他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来展开,并为之服务。
(7)【◆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述刘勰的文学发展观。
【◆参考答案◆】:
刘勰的文学发展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通变》篇和《时序》篇。《通变》论述文学发展自身内部的继承与革新问题;《时序》论述文学发展与时代变化的关系问题。前者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内因;后者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外因。《通变》中说"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
"有常"指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写作方法,这是"通";"无方"指作品的具体面貌各各不同,千变万化。这是"变"。"变则堪久,通则不乏",通和变互相联系。《时序》篇认识到文学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所以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比如社会生活对文学的影响,建安时期,"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又如哲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刘勰的文学发展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通变》篇和《时序》篇。《通变》论述文学发展自身内部的继承与革新问题;《时序》论述文学发展与时代变化的关系问题。前者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内因;后者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外因。《通变》中说"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
"有常"指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写作方法,这是"通";"无方"指作品的具体面貌各各不同,千变万化。这是"变"。"变则堪久,通则不乏",通和变互相联系。《时序》篇认识到文学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所以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比如社会生活对文学的影响,建安时期,"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又如哲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8)【◆题库问题◆】:[单选] “可望而不可及,心向往之,却身不能至,这便是浪漫主义的企慕情境。”出自谁的话()。
A.钱锺书
B.鲁迅
C.郁达夫
D.林语堂
A.钱锺书
B.鲁迅
C.郁达夫
D.林语堂
【◆参考答案◆】:A
(9)【◆题库问题◆】:[单选] 中国的诗话在文学批评体式分类属于()
A.论著体
B.随笔体
C.对话体
D.序跋体
A.论著体
B.随笔体
C.对话体
D.序跋体
【◆参考答案◆】:B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谈谈你对意境理论的认识。
【◆参考答案◆】: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象"这一概念,是由先秦的言、象、意经由魏晋玄学慢慢演化而来,作为文艺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窥意象而运斤",但这只是意中之象的意思,唐代以降,意象多指诗歌艺术形象了。主要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统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著作中已出现"境"的概念,特别是皎然的《诗式》已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意境的基本特征,如"采奇于象外""缘境不尽曰情"等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提出,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且直接启发了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到了司空图,已完成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为后世意境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象"这一概念,是由先秦的言、象、意经由魏晋玄学慢慢演化而来,作为文艺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窥意象而运斤",但这只是意中之象的意思,唐代以降,意象多指诗歌艺术形象了。主要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统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著作中已出现"境"的概念,特别是皎然的《诗式》已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意境的基本特征,如"采奇于象外""缘境不尽曰情"等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提出,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且直接启发了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到了司空图,已完成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为后世意境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