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析《家》中高老太爷的形象
【◆参考答案◆】: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1、高家的家长,依借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来统治这个大家庭。他是高家一切悲剧的元凶。他要抱承重孙,于是依封建婚姻制度而造成了梅和觉新的悲剧;把鸣凤送给冯乐三为妾;甚至在他死后还受到迷信保护造成瑞珏的悲剧。但他对儿孙也有温情的一面,这是表现了他实现"四世同堂"家庭形式的一种满足。2、高老太爷是封建末世的家长制代表人物,他是在理想幻灭极度失望后病死的。临死前他破天荒地答应取消觉民婚事,要觉民觉慧不要走,是他为维护封建大家庭所做的最后的努力。他是带着幻灭感死去的。他的死具有象征意义,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曹操《短歌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抒发了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作者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意志。
(3)【◆题库问题◆】:[填空题] 吴祖光的《捉鬼传》、宋之的的《群猴》是()。
【◆参考答案◆】:讽刺喜剧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郭沫若散文创作中的感伤情绪。
【◆参考答案◆】:感伤,是郭沫若这一时期浪漫性散文的基调,也是郭沫若牧歌情绪的酵母,它酿成了一系列情趣盎然,格调新颖,意境轻灵的小品,也培植了刺人灵魂的几株"曼陀罗华"。郭沫若感伤的中心对象是自我。尽管他有时也为别人的不幸掬几把同情的泪,但峰回路转,最终仍回到自我。《人力以上》,是他浪漫散文中最现实的作品,也是感伤味最浓最直接的作品。他如实描写了日本友人S这个下层职员在病苦、家累、贫困中挣扎、毁灭的遭遇,通篇满溢着凄凉与悲哀,然而,当这种悲哀达到高峰时,郭沫若的情感意向又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我。"我一面哀悼他,但一面有感到自己的身世上来,我觉得S的一生就好像我自己的一面镜子一样!"
(5)【◆题库问题◆】:[单选] 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
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
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
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填空题] 采菊东篱下,()。山气日夕佳,()。
【◆参考答案◆】:悠然见南山;飞鸟相与还
(7)【◆题库问题◆】:[填空题] 闻一多,湖北省()县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是对他一生所走过的道路的概括。他于()年()月十五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参考答案◆】:浠水;1946;7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参考答案◆】:是郁达夫作于1924年的一篇感情激越的散文。作者直接采用感情呼号的方式,以惊人的真率语言抨击现实的黑暗,寒泄内心的郁闷,以无可辩驳的事寒实把一些文学青年想求学读书、大学毕业的美梦彻底打破了。作品充满着生的颤动,灵的呼喊,渲泄感情和冲击力足以惊世骇俗。以恣肆的文字喷发激愤,热情坦白,毫不隐饰的暴露赤裸裸的自我。
(9)【◆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举例说明老舍小说风格的讽刺性特征。
【◆参考答案◆】:1、笔调的调侃性老舍喜欢用调侃的笔调写人物、讲人物的故事。如,《老张的哲学》中,对于老张奉行的"三主义",老舍是这样调侃地写的:老张的"哲学是三位一体而钱本位"(经商为钱,当兵为钱,办学为钱);宗教是三种:回教、耶稣教、佛教;洗澡,平生也是三次:出身一次(是别人帮他洗的澡),结婚一次(是他自己洗的澡),第三次呢?只有当他死后(是别人帮他‘再’洗的一次)。2、人物形象的可笑性A.可笑的人物性格。老舍前期小说中很多人物本身就具有讽刺性。他们或无聊,或守旧,一出场就仿佛被"笑料"浸泡过一样,让人感到好笑。B.可笑的人物形态如《二马》中的伊太太。老舍如此写她的形态:"她的脖子还是梗得很直,眼睛带出些毒光,鼻子边旁的沟儿深,很深,可是很干,像两条冻死的护城河"。3、语言的幽默性第一,奇特的比喻,精巧的夸张。如,对老张"三主义"的描写就带着"夸张"(一个人一生绝对不会只洗澡三次)。还有上面对伊太太描写中的比喻"像两条冻死的护城河"。还有,在《二马》中,为了讽刺伊牧师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的德行,老舍如此写:伊牧师"除了中国话说不好,简直的他可以算一本带腿的‘中国百科全书’"(比喻)。(这描写本身也是讽刺,一个中国人说不好中国话,还能说是"中国百科全书"。)第二,聪明的俏皮话。俏皮话,从人生智慧来讲,是一种天赋;从美学上讲,是喜剧的酵母。聪明的俏皮话,在老舍前期的小说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老张的哲学》中,"„„主席说,说完打了两个深长而款式的哈欠"(庄重之词,讽刺不适应场合的举止。)又如,《离婚》中写道:"李太太确实长了胆子。张大嫂、吴方墩、邱太太,刚出月子的孙太太,组成了国际联盟"。(大词小用)第三,相声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赵子曰》中有这样一段议论:"歌唱以前往望往先自己道一个姓名,这个理由直到现在才有人明白:据心理学家说,中国古代的人民脑子不很好,记忆力不强,所以非自己常常叫着自己的姓名不可;不如此,是有全国的人们都变成‘无名氏’的危险"。这里说的"歌唱"是指中国戏剧中人物登场所唱的"定场诗"。中国传统戏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念完引子和定场诗以后,然后念一段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等内容的"定场白"。这是中国戏剧的一种固定程式。老舍对这种介绍人物的程式不满意,就用了相声中"歪讲歪说"的手法来揶揄一下。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为什么说对“人”的关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参考答案◆】:我们可以说,鲁迅的思想是一种"人学",更具体地说,鲁迅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现象。鲁迅曾经说过"精神先上实人类生活之极颠",近来有学者据此而认为鲁迅是"深邃探索人类精神现象的伟大思想家",鲁迅思想是"以改变人的精神为总的精神哲学与精神诗学",这是很有道理的。鲁迅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体察与探讨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首先是对从"此"(生)到"彼"(死)的"生命的路"的体验与理解,在这里展开的是"生"与"死"的中心命题。对于"死亡",鲁迅一方面从"人"的群体体验出发,感受着一种"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的生命进化的乐观主义;另一方面从"人"的个体体验出发,又感受着生命无可避免的消逝的悲剧性,人的一切挣扎终不免毁灭的绝望。在鲁迅的"死亡"体验里,就这样同时交汇着希望和绝望、理性与非理性的两股激流。而尤其构成鲁迅体验的独特性的,是他"目睹了‘死’的袭来,但同时也深切地感着‘生’的存在",把"死亡"转化为对于"生"的思考。其次,当鲁迅进一步从"人我自他"即人与外界的"关系"中去体验、探索人的存在时,他的内心依然交织着两股生命之流:从人的群体体验出发,他感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正是从与群体存在的血肉联系中发现与肯定了个体生命的存在,并且产生了对"他人"的亲切感、关怀与爱,以及交流与沟通的欲望。但当鲁迅着力于个体生命体验时,他却感到了极度的孤独,他发现一堵"高墙"将自我与外界、他人"各个分离",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已经简化为"求乞"与"布施",甚至发现了"吃人"与"被吃"的双重残酷。这两个侧面——群体体验和个体体验,实际上正是根源于他对人的本质的两种把握方式。一方面是从"类"出发,强调社会性,民族性,阶级性,另一个方面是从"个"出发来把握人,强调个体的、自我独立不依的价值与意义。所以说鲁迅心中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相互消长,"爱"与"憎"互相缠绕,既"喜欢寂寞,有憎恶寂寞",而这一切正是根源于"人性的矛盾"。而"人性的矛盾"便是"真实的人"——鲁迅,所一生关注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