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多选] 文学文本区别于一般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
A.文学文本具有内指性
B.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
C.文学文本建构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
D.文学文本往往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E.文学文本总是被创造出来供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A.文学文本具有内指性
B.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
C.文学文本建构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
D.文学文本往往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E.文学文本总是被创造出来供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参考答案◆】:B, D, E
(2)【◆题库问题◆】:[填空题]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精细之处还在于揭示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与()之间极为复杂的支持、破坏和()的不断交错和演化的过程。
【◆参考答案◆】:异己因素;利用
(3)【◆题库问题◆】:[单选] 认为“期待视野”决定接受主体对作品基本态度和评价的是()
A.社会—历史批评
B.英美新批评
C.结构主义批评
D.读者批评
A.社会—历史批评
B.英美新批评
C.结构主义批评
D.读者批评
【◆参考答案◆】:D
(4)【◆题库问题◆】:[填空题] 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教材认为:“会意”是指具体(),“遣言”是指()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这主要都是指诗赋等纯文学而言的。
【◆参考答案◆】:构思;辞藻
(5)【◆题库问题◆】:[填空题]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而后可以言诗也。”
【◆参考答案◆】:味
(6)【◆题库问题◆】:[填空题]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潮流的区别与()在20世纪前期甚为明显,而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融合与相互()的趋向则逐渐抬头。
【◆参考答案◆】:对立;渗透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20世纪文学批评是在怎样的哲学背景下产生的?
【◆参考答案◆】:在批判古典哲学的前提下,20世纪形成了众多的哲学流派,它们各辟新径,呈现出多元和渗透的趋势。与文学批评关系密切的是分析哲学、现象学和哲学分支中的科学哲学。(1)分析哲学,主要观点是:一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他们把本体论、认识论乃至伦理学等问题都当作语言问题加以研究;二是推崇分析方法,将分析方法应用于语言,以揭示语言的基本要素及其联系方式。正是在分析哲学的倡导下,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哲学关注的对象由主客关系或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转向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问题成为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代表人物是维特根斯坦。(2)现象学,其创始人是胡塞尔,现象学倡导"回到事实本身",一切实在事物都必须按照它们在我们心中的面貌作为纯粹的"现象"来对待,对于文学批评而言,现象学对认识主体的意识的肯定和论证,为文学批评的重心从文本向读者转移提供了理论根据。海德格尔则将历史引入现象学。(3)科学哲学,波普提出了证伪理论,认为科学的精神不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维。批判与探索成为20世纪人文科学包括文学批评的基本精神。20世纪的哲学是一个大分化、大融合的过程,它们相互对峙、抗衡,同时又相互渗透、合流,从而推动了哲学的乃至整个人文科学的更新。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象外之象”
【◆参考答案◆】:
司空图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的理论。这种诗歌意境在有形的具体的情景描写之外,还能借象征、暗示创造一个无形的、虚幻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前一个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是实境,后一个无形的想象的景象是虚境,即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较大审美空间的优秀艺术形象。
司空图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的理论。这种诗歌意境在有形的具体的情景描写之外,还能借象征、暗示创造一个无形的、虚幻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前一个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是实境,后一个无形的想象的景象是虚境,即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较大审美空间的优秀艺术形象。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苦痛说
【◆参考答案◆】:(1)王国维标举的"苦痛说"是指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也就是文学创作的目的。(2)苦痛说主要是从内容的角度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对生活本质进行观照与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实际是主张创造能疗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3)"苦痛说"与"古雅说"是王国维检测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天才说"和"游戏说"的延续和深化。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胡塞尔的学生()将历史引入现象学。
【◆参考答案◆】:海德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