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填空题] 教材指出:白居易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参考答案◆】:为时;为事
(2)【◆题库问题◆】:[单选] 文学批评除了尊重客观事实的实证性之外,它还强调抽象,所以有()
A.思辨性
B.形象性
C.审美性
D.情感性
A.思辨性
B.形象性
C.审美性
D.情感性
【◆参考答案◆】:C
(3)【◆题库问题◆】:[多选] 常见的文学批评文章体式一般有()
A.论著体文学评论
B.随笔体文学评论
C.对话体文学评论
D.书信体文学评论
E.序跋体文学评论
A.论著体文学评论
B.随笔体文学评论
C.对话体文学评论
D.书信体文学评论
E.序跋体文学评论
【◆参考答案◆】:A, B, C, D, E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阳湖派的主要理论。
【◆参考答案◆】:(1)阳湖派出现于清代乾嘉时期,是桐城派的变种。其代表人物是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恽敬和张惠言,故称阳湖派。(2)他们不满于桐城派的贫瘠,追本求源,把向诸子百家学习作为起衰救弊的具体途径,实际也是一种传统古文自救的理论。
(5)【◆题库问题◆】:[问答题] 谈谈你对意境理论的认识。
【◆参考答案◆】: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象"这一概念,是由先秦的言、象、意经由魏晋玄学慢慢演化而来,作为文艺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窥意象而运斤",但这只是意中之象的意思,唐代以降,意象多指诗歌艺术形象了。主要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统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著作中已出现"境"的概念,特别是皎然的《诗式》已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意境的基本特征,如"采奇于象外""缘境不尽曰情"等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提出,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且直接启发了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到了司空图,已完成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为后世意境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象"这一概念,是由先秦的言、象、意经由魏晋玄学慢慢演化而来,作为文艺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窥意象而运斤",但这只是意中之象的意思,唐代以降,意象多指诗歌艺术形象了。主要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统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著作中已出现"境"的概念,特别是皎然的《诗式》已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意境的基本特征,如"采奇于象外""缘境不尽曰情"等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提出,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且直接启发了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到了司空图,已完成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为后世意境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小说“三境”
【◆参考答案◆】:
金圣叹提出的小说创作理论。"圣境"是指"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即手能适应心的要求,这从"人工"的角度来说,已经是很高的水平了,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神境"是指"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即心没有完全想到的,手也能神妙莫测地表达出来。这种境界比"人工"要高出很多很多,已经有了某种非"人工"所能达到的水平,但还没有完全与自然相合。"化境"是指"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即已经达到了心、手两忘,完全没有"人工"痕迹,而合乎化工造物的境界了。金圣叹认为施耐庵对武松打虎一段的描写已达到了"化境"。
金圣叹提出的小说创作理论。"圣境"是指"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即手能适应心的要求,这从"人工"的角度来说,已经是很高的水平了,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神境"是指"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即心没有完全想到的,手也能神妙莫测地表达出来。这种境界比"人工"要高出很多很多,已经有了某种非"人工"所能达到的水平,但还没有完全与自然相合。"化境"是指"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即已经达到了心、手两忘,完全没有"人工"痕迹,而合乎化工造物的境界了。金圣叹认为施耐庵对武松打虎一段的描写已达到了"化境"。
(7)【◆题库问题◆】:[问答题] 简述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
【◆参考答案◆】:①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括了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②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思维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融合,把逻辑思维方式艺术思维方式沟通与融合,把思辨性与感悟性沟通与融合。
(8)【◆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以庄子的寓言故事为例,谈谈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参考答案◆】:
庄子的许多寓言故事反映了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比如"庖丁解牛""吕梁丈夫蹈水"的故事,就反映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他认为庖丁之所以"游刃有余",是因为他能顺其自然,依其天性,解牛之时,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吕梁丈夫之所以悠游自在地游于大水之中,是因为他"从水之道而不为私",即是说符合于水的自然规律而不以主观意志去左右它,这就是"以天合天"。就艺术而言,就是他提倡的"天籁""天乐"。另外,庄子的"梓庆削木为鐻"
私念的干扰,完全进入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在这点上,技艺创造和艺术创造是相通的。
"轮扁斫轮"故事,说的"言""意"关系,庄子认为言不尽意,无限的精妙的思想情感是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表现的,这一理论对后世的文学上的"言""意"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庄子的许多寓言故事反映了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比如"庖丁解牛""吕梁丈夫蹈水"的故事,就反映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他认为庖丁之所以"游刃有余",是因为他能顺其自然,依其天性,解牛之时,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吕梁丈夫之所以悠游自在地游于大水之中,是因为他"从水之道而不为私",即是说符合于水的自然规律而不以主观意志去左右它,这就是"以天合天"。就艺术而言,就是他提倡的"天籁""天乐"。另外,庄子的"梓庆削木为鐻"
私念的干扰,完全进入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在这点上,技艺创造和艺术创造是相通的。
"轮扁斫轮"故事,说的"言""意"关系,庄子认为言不尽意,无限的精妙的思想情感是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表现的,这一理论对后世的文学上的"言""意"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9)【◆题库问题◆】:[填空题] 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两个基本命题是()、()。
【◆参考答案◆】:无意识;性本能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夺胎换骨
【◆参考答案◆】:(1)"夺胎换骨"是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源出于惠洪《冷斋夜话》。(2)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材料。黄庭坚提出这一命题,主要是为了方便初学者尽快掌握学习与借鉴古代丰富的语言艺术遗产的一条捷径。(3)这一理论虽有一定的借鉴古人、推陈出新的意义,却否定了诗人的自我个性和创造精神,否定了诗人的独特心理感受,是违背诗歌创造规律的。所以受到后代诗论家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