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属于“九叶”诗派的诗人是()。
A.绿原
B.曾卓
C.辛笛
D.鲁藜
A.绿原
B.曾卓
C.辛笛
D.鲁藜
【◆参考答案◆】:C
(2)【◆题库问题◆】:[填空题] 描写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历史时期,由教育救国到投身社会革命洪流的长篇小说是叶绍钧的《()》。
【◆参考答案◆】:倪焕之
(3)【◆题库问题◆】:[填空题] 沙汀1940年写了受人称道的讽刺小说()。手法极为精炼和传神,每个人物都写得生动逼真。
【◆参考答案◆】:《在其香居茶馆里》
(4)【◆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举例说明老舍小说风格的讽刺性特征。
【◆参考答案◆】:1、笔调的调侃性老舍喜欢用调侃的笔调写人物、讲人物的故事。如,《老张的哲学》中,对于老张奉行的"三主义",老舍是这样调侃地写的:老张的"哲学是三位一体而钱本位"(经商为钱,当兵为钱,办学为钱);宗教是三种:回教、耶稣教、佛教;洗澡,平生也是三次:出身一次(是别人帮他洗的澡),结婚一次(是他自己洗的澡),第三次呢?只有当他死后(是别人帮他‘再’洗的一次)。2、人物形象的可笑性A.可笑的人物性格。老舍前期小说中很多人物本身就具有讽刺性。他们或无聊,或守旧,一出场就仿佛被"笑料"浸泡过一样,让人感到好笑。B.可笑的人物形态如《二马》中的伊太太。老舍如此写她的形态:"她的脖子还是梗得很直,眼睛带出些毒光,鼻子边旁的沟儿深,很深,可是很干,像两条冻死的护城河"。3、语言的幽默性第一,奇特的比喻,精巧的夸张。如,对老张"三主义"的描写就带着"夸张"(一个人一生绝对不会只洗澡三次)。还有上面对伊太太描写中的比喻"像两条冻死的护城河"。还有,在《二马》中,为了讽刺伊牧师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的德行,老舍如此写:伊牧师"除了中国话说不好,简直的他可以算一本带腿的‘中国百科全书’"(比喻)。(这描写本身也是讽刺,一个中国人说不好中国话,还能说是"中国百科全书"。)第二,聪明的俏皮话。俏皮话,从人生智慧来讲,是一种天赋;从美学上讲,是喜剧的酵母。聪明的俏皮话,在老舍前期的小说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老张的哲学》中,"„„主席说,说完打了两个深长而款式的哈欠"(庄重之词,讽刺不适应场合的举止。)又如,《离婚》中写道:"李太太确实长了胆子。张大嫂、吴方墩、邱太太,刚出月子的孙太太,组成了国际联盟"。(大词小用)第三,相声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赵子曰》中有这样一段议论:"歌唱以前往望往先自己道一个姓名,这个理由直到现在才有人明白:据心理学家说,中国古代的人民脑子不很好,记忆力不强,所以非自己常常叫着自己的姓名不可;不如此,是有全国的人们都变成‘无名氏’的危险"。这里说的"歌唱"是指中国戏剧中人物登场所唱的"定场诗"。中国传统戏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念完引子和定场诗以后,然后念一段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等内容的"定场白"。这是中国戏剧的一种固定程式。老舍对这种介绍人物的程式不满意,就用了相声中"歪讲歪说"的手法来揶揄一下。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如何理解《故事新编》中的“油滑之处”?
【◆参考答案◆】:"油滑之处"指穿插作品中用以影射丑恶现实又与作品主题关系不大的某些现代生活细节,它是作为一种讽刺手段出现于被否定人物或喜剧性穿插人物身上,作用不仅在对现实生活产生讽刺和批判作用,而且使人们易于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
(6)【◆题库问题◆】:[填空题] 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以()为特点。
【◆参考答案◆】:古人约束今人
(7)【◆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简要分析老舍在对西方文学进行吸收中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的。
【◆参考答案◆】:①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上,老舍读了几乎从希腊的悲剧喜剧、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一直到英国和法国的现代小说的各代表作家的作品,回国以后他又读了他认为是世界伟大文艺中"最"伟大的俄国的小说。他在阅读中还逐渐接受了那些现代小说的影响,为它们那些"写实的态度与尖刻的笔调"所吸引,从而形成了自觉的文学观念:小说应该成为"社会的指导者,人生的教科书;他们不只供给消遣,而是是用引人入胜的方法作某一事理的宣传"。这构成老舍最初创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的思想观念。②到后来他还在创作中注意提醒自己要估计小说选择的故事"在人生上有什么价值,有什么启示"。这种文学观念同鲁迅以及文学研究会作家群"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是一致性。不同的是老舍的出身地位使地选择了他熟悉的生活的独特视角,这样他就走上了与狄更斯相近的道路,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民族特色与地方风味最浓的"庶民作家"。因为那些独一无二的杰作,老舍被称为中国现代"最好的反映社会的小说家和城市生活的指导者"。
(8)【◆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简要说明金克木与张中行的散文风格的异同。
【◆参考答案◆】:金克木的散文,思路开阔,富于跳跃性,无论怀人记事抑或评事论理.都谐趣横生,洒脱自如,严肃当中总是浸润着诙谐。散文妙笔连连,却并不铺张,行文简洁又跌宕多姿,或是人物的政治见解,或是学业上的成就,或是日常待人接物中的某一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常常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单刀直入地触及人物的命运,颇有散文大师鲁迅的遗风。入木三分、性格灵魂如置眉睫之前的点睛之笔,在金克木的散文中经常见到。在形式上,金克木的散文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即"对话体"的运用。对话是"后现代解释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对话指的不是内心的独白,而是指现在与过去的对话,解释者与文本的对话,解释者与解释者的对话"。在金克木的散文里,不仅"对话"较多,而且在对话形式的设置上多有别出心裁。通常的对话体一般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金克木则以超人的想象力进行着新的尝试,如《与诗对话:(咏怀)》出现的人与诗的对话。与其他学者型的散文家相比,金克木思想解放,"无所顾忌","我行我素",敢恨,敢爱,敢于批判,无论是精神内涵还是外在形式,都呈现出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深厚素养,体现的是一种"自治"的人生哲学和"自在"的人格哲学,是老生代散文作家乃至整个20世纪末散文家中的佼佼者。金克木散文的意义不仅在于"把传统的散文小品学术化了",还在于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散文家应该追求一种自然的境界,越是远离有意识的"修饰",文章就越会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张中行是老生代散文家中典型的"老夫子"。被人称作"超然的观察家"、"宁静的学者"。人生的沉浮与生活的磨难,没有直接在他笔下留下太多的痕迹,而更多的是赋予他一种超凡脱俗的品格。他的散文除冷峻之外,还表现出一种古雅的气质。这种掩饰不住的"雅韵",是他在中国古代文化方面深厚学养的具体体现。"每自著文",必涉及古典文献或者是古代传说。他在文章里当然也要说"今",但是他无时无刻不想到古训,无时无刻不想到以古鉴今。"儒"敦促他兼济天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道"为他淬火,使他少了些许锋芒,雪藏了杀机,捐弃了蝇头之利,避免了随波逐流,于出世的冷眼旁观和无欲的刚强中更坚韧了"儒"的人生信念。以往人们在品评中国文人时常用"理想为儒"、"实用为道"来概括,而在张中行这里,完全是儒道合一了。张中行的散文,其总体格调是古风古韵。在行文上更具文言的韵味,简洁而蕴藉,颇有文言的精粹特征。儒学思想不仅仅是作家吟咏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作品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张中行善于融古典精华于现代生活,熔古今为一炉,但是他的思想观念却并不"古典"。相反,其开放与激进的程度,丝毫不比年轻人逊色。从他身上,不难看到五四运动所烙下的精神印迹。谈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他用"哀莫大于心死"来形容有些读书人的生存状态,希望今天的读书人能继续有一个平和的环境,能够自由自在地说话、读书、做学问。他一直遵循"不宜写者不写(即所谓‘不得罪于巨室’),写则以真面目见人"的原则。张中行文笔老到,"随心所欲"、"自在逍遥",其中既有淡淡的思古之幽情,无奈之惆怅,又有客观公允的评骘人事的眼光和无限的话外之音。他的散文里充盈着一种悠闲、自在的闲适气氛,"名士谈心"、"野老散游"式的舒缓节奏、"平和冲淡"的特色与他的老师周作人如出一辙。因此,与其说是一种"闲话",倒不如说是一种"闲适"的格调。张中行的散文"闲适"的第二个资本,就是他的哲学方面的储备。在青年时期,他曾经下大力气在哲学方面做过深入的探索。他的文章都不同程度地显示出一种哲理的深度。他谈禅论佛,评儒议道,皆成性灵文章。富有哲理意味的闲谈,只属于张中行"这一个"。张中行的文章具有超越俗世浮华、蔑视"高贵"的历史人文主义内涵,尤其是那些诠释人情物理、关怀生命价值的作品,更能引发读者人性的共鸣和理性的思考。他的文章虽然缺少张扬蹈厉之辞,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是他所拥有的"古雅"与"凝重"却构成了他的鲜明特点。从他那自然、婉转的娓娓叙述中,从那"闲适"的引经据典中,我们依然可以体察到他对于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世间的一切在他面前都不再重要,因而也就能超然脱俗,返归到无拘无束的本我状态。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唐诗繁荣的体现?
【◆参考答案◆】:a、数量众多。b、艺术精湛。c、体裁全面。d、影响广泛。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徐志摩诗歌的思想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提示:徐志摩诗歌主要表现的是对爱情、自由、美的理解、向往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