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参考答案◆】: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题库问题◆】:[填空题] 《录鬼簿》和《闲情偶记》是我国古代有关戏曲史料和理论的著作。《录鬼簿》的作者是元代的();《闲情偶记》作者是清代的()。
【◆参考答案◆】:钟嗣成;李渔
(3)【◆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的?
【◆参考答案◆】:(1)《毛诗序》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进一步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2)在这两种形式中,《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3)《毛诗序》同时也认为: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也可以诗歌"刺上"。但"刺上"是有条件的,要求"主文而谲谏",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其过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4)《毛诗序》同时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歌,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
(4)【◆题库问题◆】:[单选] 提出“含混、反讽、悖论、隐喻、张力”等概念的是()
A.结构主义
B.新批评
C.新历史主义
D.女权主义批评
A.结构主义
B.新批评
C.新历史主义
D.女权主义批评
【◆参考答案◆】:B
(5)【◆题库问题◆】:[单选] 批评家要透过艺术形象把握作品的意义,要求具有()
A.艺术感受力
B.抽象思辨力
C.美感传递力
D.艺术推想力
A.艺术感受力
B.抽象思辨力
C.美感传递力
D.艺术推想力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库勒的五种解构策略。
【◆参考答案◆】:美国批评家库勒在《论解构》一书中通过研究解构批评家们对柏拉图、康德、卢梭、奥斯丁、索绪尔、弗洛伊德等人的阅读,总结出五种解构策略:(1)颠覆文本中不对称的二元对立概念或价值上的等级秩序。(2)注意搜索那些凝聚不同价值和意义的关键词,从而找出解构文本的契机。(3)重视文本中存在的与某种权威解释相异的成分和形式。(4)以文本内部的冲突,展示对该文本的不同阅读模式的分歧。从边缘入手,迂回进攻,以期拆散文本的"结构",证明其破绽百出。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谈谈对《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理解。
【◆参考答案◆】: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但仔细体会刘勰所论,并联系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于“风”的解释,“风”应该是抒发情志的作品所具有的能化感人的艺术感染力,而“骨”则应该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文辞。“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读者批评
【◆参考答案◆】:读者批评,是一种以读者为指向的批评,它侧重从读者的角度理解文学及其意义。
(9)【◆题库问题◆】:[单选] 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
A.《诗概》
B.《词曲概》
C.《艺概》
D.《文概》
A.《诗概》
B.《词曲概》
C.《艺概》
D.《文概》
【◆参考答案◆】:C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参考答案◆】: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