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多选] 文学批评应该是对文学现象的()
A.社会的评价分析
B.政治的评价分析
C.审美的评价分析
D.历史的评价分析
E.道德的评价分析
A.社会的评价分析
B.政治的评价分析
C.审美的评价分析
D.历史的评价分析
E.道德的评价分析
【◆参考答案◆】:A, C
(2)【◆题库问题◆】:[单选]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批评家是()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
【◆参考答案◆】:B
(3)【◆题库问题◆】:[填空题] 我国小说批评中,()对《水浒传》的评点和毛宗纲对《()》的评点最为著名。
【◆参考答案◆】:金圣叹;三国演义
(4)【◆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司空图的诗学理论是唐代意境理论的总结。
【◆参考答案◆】:
说司空图是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王昌龄的"境思"、皎然的"采奇于象外"、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认为诗歌形象是虚实相生的,是在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描写之外,能借象征、暗示等手法创造一个无形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亦即具有召唤结构的艺术形象。
二、是在前人以"味"论诗的基础上,把"味"作为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出来,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并且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理论。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如在耳目之前,而又不空泛,同时还必须含蓄深远,有无穷的意味。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就客体形象提出的要求,后者就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
三、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是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意境。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的体现。或者说,这二十四种诗境,分别是"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的有机统一,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具体体现。
说司空图是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王昌龄的"境思"、皎然的"采奇于象外"、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认为诗歌形象是虚实相生的,是在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描写之外,能借象征、暗示等手法创造一个无形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亦即具有召唤结构的艺术形象。
二、是在前人以"味"论诗的基础上,把"味"作为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出来,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并且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理论。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如在耳目之前,而又不空泛,同时还必须含蓄深远,有无穷的意味。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就客体形象提出的要求,后者就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
三、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是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意境。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的体现。或者说,这二十四种诗境,分别是"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的有机统一,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具体体现。
(5)【◆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作品中并未采用象喻、虚拟手法的是()。
A.《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B.《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
C.《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
D.《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A.《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B.《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
C.《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
D.《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参考答案◆】:C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阐述《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的内涵及其在文论史上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文以气为主"就是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在曹丕看来,正是作家个性的不同才有作家风格的不同。他主张才性一致,性定其才。"文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强调文气的不同是因人的天赋禀性不同,故而无法以人力改变。这种看法有很明显的片面性,实际上人的个性形成虽有天赋的因素也有后天人为的因素。但就文章的风格与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来讲,则确是有不可力致的必然性的。文气观点的提出正反映了汉魏之交建安文学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上,向强调作家个性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对这一时期创作特征和新文学思潮的理论概括,表现了与经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标准。曹丕论"气"清楚地反映了建安时代文学创作的基本倾向与美学要求,并对这时的创作特征作了总结和概括。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7)【◆题库问题◆】:[填空题] 教材认为:梁启超在其前期诗论著作中,主张将“新()”、“新()”、“新()”与传统诗歌的“旧风格”相结合。
【◆参考答案◆】:思想;境界;语句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评述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诗有三义”说的内涵。
【◆参考答案◆】:"诗有三义"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来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具体所指是什么呢?文中接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用现在的话说,钟嵘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即如他所说的,要"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的作品。
(9)【◆题库问题◆】:[单选] 教材认为: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之一是情景问题,他主张()。
A."情景适会"
B."情主景附"
C."情景为二,各不相附"
D."为情寻景"
A."情景适会"
B."情主景附"
C."情景为二,各不相附"
D."为情寻景"
【◆参考答案◆】:A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文化发生变化的内在因素是(),文化发生变化的外在因素是()与接触。
【◆参考答案◆】:发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