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西方的文学批评起始于()
A.古希腊
B.古罗马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A.古希腊
B.古罗马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参考答案◆】:A
(2)【◆题库问题◆】:[问答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的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魏晋时期文学观念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创作主题的变化。有先秦两汉的政治教化主题变为个人悲欢遭际,或者说由社会思想主题变为个人情感主题;
其次,重视作家的创作个性。魏晋名士,不受名教束缚,放浪形骸,率性而为,任其自然,这种个性自由发展的风气,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变化。
第三,重视文学创作本身特点与规律之研究。如曹丕的"文气"说,陆机的"缘情"说等。
魏晋时期文学观念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创作主题的变化。有先秦两汉的政治教化主题变为个人悲欢遭际,或者说由社会思想主题变为个人情感主题;
其次,重视作家的创作个性。魏晋名士,不受名教束缚,放浪形骸,率性而为,任其自然,这种个性自由发展的风气,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变化。
第三,重视文学创作本身特点与规律之研究。如曹丕的"文气"说,陆机的"缘情"说等。
(3)【◆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司空图是如何对其韵味说进行诗化表达的?
【◆参考答案◆】:(1)韵味说虽在司空图的多篇书信中被提出来,但在《诗品》中得以全面而诗化的表达。(2)《诗品》的"品"字偏于审美品味的意思,司空图主要是就诗歌的意境和风格来辨味的,每一品描写一种境界,同时显示一种风格美。(3)《诗品》所辨识的意境和风格相当广泛,但都有借实喻虚、以有形表现无形、以外在景物象征内在精神的美学特征,这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具体体现。它能调动读者联想和想象的积极性,使读者直接获得对各种意境和风格的艺术体验,从艺术整体上作具体理论把握。(4)《诗品》所写的各种意境和风格,主要体现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如冲淡、自然、高古、旷达、飘逸等。当然司空图内心深处并没有完全忘怀现实,其理论也有一定的复杂性。
(4)【◆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论述汤显祖的戏曲理论。
【◆参考答案◆】:(1)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他是明代中后期戏曲流派临川派的代表人物,著有传奇"临川四梦"。他的哲学思想深受李贽的影响,勇敢地提出"真情",与"天理"相对立,认为情胜于理,这一理论是建立在"贵生说"的基础上的。所谓"真情",就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思想、精神等方面力图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要求平等的自然要求。这也是他创作《牡丹亭》的思想源泉。(2)汤显祖曲论的基本主张是:强调充分表现剧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受格律束缚。这一主张集中体现在《牡丹亭》中,更突出反映在他捍卫《牡丹亭》原作的论战中。(3)《牡丹亭》的思想核心在于表现情与理的冲突,并以此为戏剧情节发展的动力来结构全剧,将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用"情"一以贯之,这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4)从创作方法和艺术描绘方面来看,为了抒发真情,追求理想,汤显祖要求"以意趣神色为主",在艺术构思上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反对拘泥于现实生活的形迹。(5)对戏曲艺术特征有独到的精辟见解。他指出戏曲产生的内因在于人类之感情,以及由情而引起的"啸歌"和"动摇",并简要概括了从参军戏到明传奇的历史发展,形象地描述了戏曲的艺术感染力和观众的审美共鸣,对塑造艺术形象的典型化方法,也作了精辟的概括。(6)支持汤显祖曲论主张的理论家还有王思任、孟称舜等。
(5)【◆题库问题◆】:[多选] 下列批评家中主要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有()
A.别林斯基
B.泰纳
C.瑞恰兹
D.车尔尼雪夫斯基
E.姚斯
A.别林斯基
B.泰纳
C.瑞恰兹
D.车尔尼雪夫斯基
E.姚斯
【◆参考答案◆】:A, B, D
(6)【◆题库问题◆】:[单选] 认为“期待视野”决定接受主体对作品基本态度和评价的是()
A.社会—历史批评
B.英美新批评
C.结构主义批评
D.读者批评
A.社会—历史批评
B.英美新批评
C.结构主义批评
D.读者批评
【◆参考答案◆】:D
(7)【◆题库问题◆】:[单选] “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的理论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参考答案◆】:C
(8)【◆题库问题◆】:[多选] 文学批评文章写作中的复述一般是()
A.讲述故事梗概
B.体认文眼诗魂
C.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
D.综合段落大意
E.寓评论于复述之中
A.讲述故事梗概
B.体认文眼诗魂
C.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
D.综合段落大意
E.寓评论于复述之中
【◆参考答案◆】:B, C, E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谢榛的)“情景”说
【◆参考答案◆】:情景是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他认为"诗乃模写情景之具","作诗本乎情景"。他主张诗歌内在的情感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情景应融合,要做到"情景适会"(《四溟诗话》卷二)。所以,所谓"情景适会"就是情景交融。怎样才能做到"情景适会"呢?这种"适会"是在客体触发主体的感兴过程中发生的。在这种状态中,主体"思入杳冥"、"无我无物",主客体之间就达到了完全的融合统一。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参考答案◆】: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