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然的)“取境”说(皎然的)“取境”说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皎然的)“取境”说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皎然的)“取境”说

【◆参考答案◆】: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这是诗歌创造中存在的实际情形。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前者,陆机等已有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评述陆机“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这段论述的内涵和意义。

【◆参考答案◆】:"会意"是指具体构思,"遣言"是指辞藻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注意音节、节奏的音韵和谐美。这主要都是指诗赋等纯文学而言的,就是要构思巧妙,词藻华美、有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美。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把当时出现的文体都论及了。(2)刘勰把所有文体分为"文"与"笔"两类。文是指偏向抒情言志、文学性较强的文体;笔是指学术性较强而又不重音韵文采的作品。体现了当时对文字作品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区分。(3)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具体地说,即叙述文体的源流演变,解释文体名称的内涵,选出某一文体的代表性作品,总结某一文体的写作要求。四者结合,形成了文体论史、论、评三者合一的写作特色。(4)刘勰的文体论全面总结了历代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是刘勰全部文学理论的基石。

(4)【◆题库问题◆】:[填空题] 刘勰提出的正确的文学批评的方法,即六观:一观(),二观置辞,三观(),四观(),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参考答案◆】:位体;通变;奇正

(5)【◆题库问题◆】:[填空题] 两汉时期,第一个著文品评作家才性的是()。

【◆参考答案◆】:司马迁

(6)【◆题库问题◆】:[填空题] 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参考答案◆】:发愤著书

(7)【◆题库问题◆】:[单选] 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代表了().
A.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批评最高成就
B.18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批评最高成就
C.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批评最高成就
D.20世纪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最高成就

【◆参考答案◆】:C

(8)【◆题库问题◆】:[填空题] 永明声律论的代表人物有()等。

【◆参考答案◆】:沈约、谢眺、王融、周顒

(9)【◆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司空图的诗学理论是唐代意境理论的总结。

【◆参考答案◆】:
说司空图是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王昌龄的"境思"、皎然的"采奇于象外"、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认为诗歌形象是虚实相生的,是在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描写之外,能借象征、暗示等手法创造一个无形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亦即具有召唤结构的艺术形象。
二、是在前人以"味"论诗的基础上,把"味"作为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出来,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并且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理论。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如在耳目之前,而又不空泛,同时还必须含蓄深远,有无穷的意味。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就客体形象提出的要求,后者就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
三、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是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意境。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的体现。或者说,这二十四种诗境,分别是"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的有机统一,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具体体现。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所谓“八病”是指:平头、()、蜂腰、()、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参考答案◆】:上尾;鹤膝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小豌豆-答案网 » (皎然的)“取境”说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