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刘勰——风骨说
【◆参考答案◆】:语出刘勰《文心雕龙》。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刘勰风骨说的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有力的文风。其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靡文风。风骨说既是对建安文学特点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对后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子昂的"风骨"论:是吸收了六朝在诗歌格律上的成就的,因而也就体现了唐代"风骨"论的特点,它直接启发了殷璠关于盛唐诗"声律风骨均备"说的提出。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
(2)【◆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结合具体作品试评述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
【◆参考答案◆】: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3)【◆题库问题◆】:[单选] 宋代诗话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欧阳修《六一诗话》
B.张戒《岁寒堂诗话》
C.吕本中《紫微诗话》
D.严羽《沧浪诗话》
A.欧阳修《六一诗话》
B.张戒《岁寒堂诗话》
C.吕本中《紫微诗话》
D.严羽《沧浪诗话》
【◆参考答案◆】:D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通变
【◆参考答案◆】:
刘勰关于文学发展的理论。认为文学发展有文学自身内部的继承与革新的原因。
通,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创作原则是历代都必须继承的;
变,是指文学创作必须随着时代和文学的发展而有新的发展与创造。
两者互相联系,"变则堪久,通则不乏"。
刘勰关于文学发展的理论。认为文学发展有文学自身内部的继承与革新的原因。
通,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创作原则是历代都必须继承的;
变,是指文学创作必须随着时代和文学的发展而有新的发展与创造。
两者互相联系,"变则堪久,通则不乏"。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隋唐五代文论的发展阶段。
【◆参考答案◆】:可分三个阶段。(1)隋代和初唐为准备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2)盛唐至中唐为全面发展阶段,以韩愈、白居易、皎然为代表。(3)晚唐五代为转变与回顾阶段,以司空图为代表。
(6)【◆题库问题◆】:[填空题] 汉字的四声最早是周颙发现的。而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则是()。
【◆参考答案◆】:沈约
(7)【◆题库问题◆】:[填空题] 教材指出:白居易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歌诗合(),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参考答案◆】:《与元九书》
(8)【◆题库问题◆】:[填空题] 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参考答案◆】:乐论
(9)【◆题库问题◆】:[填空题] 刘勰青年时期随僧祐在定林寺整理佛经,历十余年,期间撰成《()》。
【◆参考答案◆】:文心雕龙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论白居易的文学思想。
【◆参考答案◆】:
白居易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文学要立足于现实,反映现实,为现实服务,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文学应"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亦即要求文学反映人民疾苦,使百姓的病痛"稍稍递进闻于上",让最高统治者有所了解。同时要求文学能揭露时政的弊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改革。
二是创作方法上要求"直书其事",要有"实录"精神。他所强调的"实录"主要指生活真实,他说"其事核而实"就是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他所说的"实录"有很强的政治性,他是要"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另外,在创作方法上,他还提出"美刺比兴"说,他所说的"美刺比兴"主要是"刺",即讽刺的意思,他非常重视诗歌的讽刺作用,甚至要求"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以上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由于他过分强调文学经世致用的作用,必然对文学的审美价值认识不足,对艺术形式注意不够。
白居易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文学要立足于现实,反映现实,为现实服务,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文学应"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亦即要求文学反映人民疾苦,使百姓的病痛"稍稍递进闻于上",让最高统治者有所了解。同时要求文学能揭露时政的弊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改革。
二是创作方法上要求"直书其事",要有"实录"精神。他所强调的"实录"主要指生活真实,他说"其事核而实"就是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他所说的"实录"有很强的政治性,他是要"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另外,在创作方法上,他还提出"美刺比兴"说,他所说的"美刺比兴"主要是"刺",即讽刺的意思,他非常重视诗歌的讽刺作用,甚至要求"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以上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由于他过分强调文学经世致用的作用,必然对文学的审美价值认识不足,对艺术形式注意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