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作家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魏晋南北朝“作家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魏晋南北朝“作家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魏晋南北朝“作家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1)作家才性论的道德意识逐渐淡化,美学意味逐渐增强。(2)开始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特殊的才能,非常看重并系统研究这种才能。(3)强调作家才性的差异。(4)注意作家才性的天赋与后天习染的关系。

(2)【◆题库问题◆】:[单选] 20世纪最有影响,同时直接渗透到文学批评方法的哲学思潮是()
A.本体论哲学
B.认识论哲学
C.分析哲学
D.科学哲学

【◆参考答案◆】:C

(3)【◆题库问题◆】:[填空题]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之致耳。”

【◆参考答案◆】:韵

(4)【◆题库问题◆】:[单选] 教材认为: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养气”,当是指作家应该()。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
B.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参考答案◆】:D

(5)【◆题库问题◆】:[填空题] 扬雄说:“诗人之赋(),词人之赋()。”

【◆参考答案◆】:丽以则;丽以淫

(6)【◆题库问题◆】:[问答题] 谈谈你对意境理论的认识。

【◆参考答案◆】: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象"这一概念,是由先秦的言、象、意经由魏晋玄学慢慢演化而来,作为文艺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窥意象而运斤",但这只是意中之象的意思,唐代以降,意象多指诗歌艺术形象了。主要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统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著作中已出现"境"的概念,特别是皎然的《诗式》已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意境的基本特征,如"采奇于象外""缘境不尽曰情"等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提出,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且直接启发了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到了司空图,已完成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为后世意境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沈德潜的)“格调”说

【◆参考答案◆】:明代前后七子推崇盛唐诗,认为盛唐有高古之格,宛亮之调。主张从格调上学习古人,提倡格调。到沈德潜则提出了格调说。从他的论述看,体裁和音节二者就是所谓格调。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包括意象的构成方式、篇章、字句的组合方式等,体现为一套具体法则;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音模式所形成诗歌的音乐美。他继承了明七子高古之格,宛亮之调的主张;认为诗应比兴互陈,反对质直敷陈;欣赏唐诗的"蕴蓄"、"韵流言外",而不欣赏宋诗的"发露"、"意尽言中"(《清诗别裁集·凡例》),要求诗歌有音调美。但沈德潜在体裁和音节外,又主张"蕴藉"和"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他的格调还应该包含。有益于教化的内容因素。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体会,并总结了前人创作与文学理论的经验,写作了《文赋》。(2)《文赋》论述了文学创作各个方面的问题,论述的中心是:意与物的关系;艺术想象的重要性;强调创作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反对抄袭;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述了自然景物之多变与文体多样性的关系;分析了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几种毛病。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剖析具体作品,阐释张炎提出的“意趣”说的词论观点。

【◆参考答案◆】:《词源》也专设了"意趣"一节,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词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并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冰肌玉骨)、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姜夔《暗香》、《疏影》等词"皆清空中有意趣",但却批评周邦彦词"惜乎意趣却不高远"。从他的论述看,意趣当是指词中要蕴含着的丰富的审美情趣。但意趣有各种各样,张炎所指则是偏重于蕴含在作品中的超脱高远的情趣,其实它与诗论中的意境很有相同之处。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王夫之对诗可以“兴、观、群、怨”的理论有什么新发展?

【◆参考答案◆】:王夫之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他在主张诗歌表现感情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诗歌的情应当是积极健康的,必须具有"动人兴观群怨"的作用。王夫之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作了新的发挥,他不仅认识到"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而且提出了"摄兴观群怨于一炉"的思想。他认识到诗歌的美学作用、教育作用、认识作用,是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中的,所以,兴观群怨四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