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肺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功能?
【◆参考答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1)能动态地对肺泡容量起稳定作用。吸气时,可避免因吸气而使肺容量过分增大;呼气时,可防止因呼气而使肺泡容量过小。(2)防止肺泡积液,保持肺泡内相对"干燥"的环境。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叙述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
【◆参考答案◆】:因为在静息状态下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所以[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A-]i不能向膜外扩散,[K+]i↓、[A-]i↑,膜内电位下降[K+]o上升,膜内电位上升,形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故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所以RP=K+的平衡电位。
(3)【◆题库问题◆】:[填空题]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的方式有()和()。
【◆参考答案◆】:被动重吸收;主动重吸收
(4)【◆题库问题◆】:[单选] 体液调节的—般特点是().
A.迅速、短暂而准确
B.快速、高效而固定
C.缓慢、持久而弥散
D.缓慢、低效而广泛
E.灵敏、短暂而局限
A.迅速、短暂而准确
B.快速、高效而固定
C.缓慢、持久而弥散
D.缓慢、低效而广泛
E.灵敏、短暂而局限
【◆参考答案◆】:C
(5)【◆题库问题◆】:[填空题] 在电子显微镜下,呼吸膜含有()、()、()、()、()、()6层结构
【◆参考答案◆】:毛细血管内皮层;基膜层;间隙;肺泡上皮;液体层;表面活性物质层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氧解离曲线
【◆参考答案◆】:以氧分压作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线。
(7)【◆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试叙影响醛固酮分泌的各种因素及作用机理。
【◆参考答案◆】:影响醛固酮分泌的因素主要有循环血量、血K+含量和血Na+含量。循环血量下降时,可通过心—血管反谢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加。机理为:当全身血压下降或循环血量减少时,一方面。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压力降低,管壁牵张减弱,引起肾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滤液中Na+量减少,激活致密斑感受器,肾素分泌增加。肾素催化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Ⅰ,再进一步降解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能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并分泌醛固酮,并对血管有强的收缩作用。血K+增高或血Na+下降时,可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促进醛固酮分泌增加。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心电图是瘵引导电极置于身体一定部位,记录整个心动周期中心电变化(各细胞的综合心电向量)的波形图。P波反映的是左右心房支极化过程,其波形往往小而圆钝。P波的上升部分表示右心房开始兴奋,其下降部分表示兴奋从右心房传播到左心房。P波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兴奋在两个心房传导的时间。典型的QRS波群往往包括了3个相连的波:第一个是向下的Q波,第二个是高而尖峭的向上的R波,第三个是一个向下的S波。它所反映的是左右心室兴奋传播过程的电们变化,其中Q波表示室间隔去极,R波表示左右心室壁去极,S波表示心室全部去极完毕。QRS复合波所占的时间代表心室肌兴奋传播所需的时间。T波是继QRS波群之后的一个波幅较低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波,它反映心室兴奋后的复极化过程。P-Q间期是指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间隔,代表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的间隔时间,即兴奋通过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的时间。若P-Q间期显著延长,表明房室结或房室束传导阻滞,这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Q-T间期是指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代表心室开始去极兴奋到全部心室完成复极化所需的时间。其长短与心率有密切关系,心率越快,此间期越短。S-T段是指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时间,代表心室各部分均处于去极化状态,无电位差,因此,这它应位于等电位线上。若某一部位的心室肌因缺血、缺氧或出现病理变化时,该部位的电位与正常部位的电位之间会出现电位差,使S-T段偏离等电位线,如心肌炎时,S-T段往往下移。U波是要T之后有时出现一个小波。其产生原因还不太清楚。有人认为是心肌舒张时各部先后产生的负后电位形成的,也有人认为是浦肯野氏纤维复极化时形成的。
(9)【◆题库问题◆】:[填空题] 生命现象至少应包括三种表现,即()。
【◆参考答案◆】:新陈代谢、兴奋性与适应性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值等于()变化值,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等于不应期和超常期电位持续时间之和。
【◆参考答案◆】:膜内外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