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亚非领导人峰会——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会议在印尼首都举行。关于万隆会议,说法正确的是()2015年4月,亚非领导人峰会——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会议在印尼首都举行。关于万隆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2015年4月,亚非领导人峰会——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会议在印尼首都举行。关于万隆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1)【◆题库问题◆】:[单选] 2015年4月,亚非领导人峰会——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会议在印尼首都举行。关于万隆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A.与会各国毫无分歧
B.美国在会议中居于主导地位
C.会议在中国召开
D.周恩来在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参考答案◆】:D

(2)【◆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参考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主要在冯太后支持下进行,后期由孝文帝亲自主持,主要内容有:(1)班傣禄。北魏初年,官吏不给俸禄,由他们自行搜括,因而吏治败坏。484年,冯太后推行"班禄"即给官吏发俸禄,这使腐败的吏治有所好转,为其他方面的改革创造了条件。(2)均田制。485年,冯太后颁布了均田令。规定:成年男子受田40亩,女子20亩,用以种值谷物,叫露田。由于那时土地每年都需要轮休,因而露田加倍或二倍授给。此外,另给男子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用以种植桑麻。受田农民老或死亡时,露田要交还政府,桑田不归还,可以传给子孙。均田制并不剥夺地主的土地,所授的土地多为国家控制的荒地。但农民有了土地,不再受大地主的束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的发展。(3)租调制。调整租调的征收额,均田户一夫一妇每年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4)三长制。冯太后废除"宗主督护",颁行"三长制"。规定5家立一邻长,5邻立一里长,5里立一党长,合起来叫"三长"。他们的责任是检查户口,征发租调、徭役。这几项改革措施,使北魏政府直接控制的农户和租调收入大为增加,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汉化政策。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进行改革: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都以后,他下令,鲜插人必须改穿汉人的服装,学说汉语;又把鲜卑姓改为汉姓,并提倡同汉人通婚。这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作用: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各族的大融合,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3)【◆题库问题◆】:[单选]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句话出自于?()
A.《论语》
B.《春秋》
C.《尚书》
D.《史记》

【◆参考答案◆】:D

(4)【◆题库问题◆】:[单选] 佛教中国化后,产生了许多中国佛教流派,其中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是()
A.唯识宗;
B.律宗;
C.密宗;
D.禅宗

【◆参考答案◆】:D

(5)【◆题库问题◆】:[问答题] “佞人”是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现代汉语对于"佞"的解释是,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带有贬义。其实,"佞"字最初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是个坏字眼,它的本义是思维敏捷、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但是过分地靠花言巧语取悦于人,就近似于奴颜媚骨、低三下四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这样,"佞"的意义便逐渐向贬义过渡,以至于人们常把它和"奸"连用,说到小人时往往加上"奸佞"二字,最初的意义也就慢慢丧失了。"佞人"也就由口才好的人变为指靠花言巧语向人献媚的人了。唐代宇文士这个人特别会巴结逢迎,专拣好话给皇上听,有一次唐太宗说一棵树很好,他也逢人就夸这棵树好,太宗知道了,就说他是一个逢迎阿谀的佞人。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材料一:看下图材料二:南京街道极为平静。„„九死一生地逃出来的难民们,受到了日本军的亲切抚慰。„„在难民区内,他们(日本兵)不问性别、年龄,给难民分送面包、点心、香烟等,大家感到非常高兴,表示感谢。材料三:1996年德国将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2005年联合国将该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将12月7日定为国家“荣军纪念日”。2014年2月27日中国确定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材料四:日本首相安倍在2015年4月29日在美国发表的演讲中只字不提“侵略”、“殖民”、“道歉”等字眼,遭到广泛谴责。而在德国历史博物馆,12个国家联合推出了“1945战败·解放·重生”的特展,反映德国及其他11个主要受害国因二战所受的影响和伤害。

【◆参考答案◆】:说明: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战争对交战双方都是巨大的灾难。

(7)【◆题库问题◆】:[单选] “康乾盛世”时期,哪座城市丝织生产超过苏州、杭州,成为新兴丝织业中心()
A.松江
B.广州
C.南京
D.无锡

【◆参考答案◆】:C

(8)【◆题库问题◆】:[问答题] “桎梏”是什么东西?

【◆参考答案◆】:桎梏是古代木制的狱具,包括桎、梏、拲(n),都是束缚囚犯手脚的狱具。桎是木制脚镣,用圆木或方木中间凿洞,让罪囚把双脚伸进去后用绳索捆牢,有的用木楔连锁,视其罪行轻重来决定时间长短。梏是首械,即颈枷,与后世的木枷刑具类似,犯人示众时要在枷板上写明罪囚的姓名以及罪名,意在告示他人。拲是木制手铐,两手共一木,与后世的铁手铐类似。1937年殷墟小屯一处囚禁奴隶的地牢中出土的陶俑手腕上都带着拲,男俑手拲在身后,类似近代的背铐,女俑手拲在身前。西周时将被囚者的罪行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使用不同的狱具,给予不同的约束。《周礼·秋官·掌囚》记载:"上罪梏拲至桎,中罪桎梏,下罪梏。"即,对重大犯罪者要颈戴梏并用拲缚住双手,同时用桎限制双脚的行动自由;一般的犯罪者需要颈戴梏,足带桎;而轻微犯罪者只是颈戴梏。京剧《玉堂春》中的苏三所戴的刑具就是梏拲合一的。王的同族只是拲手,有爵者只是桎足。桎、拲、梏三种械具都是木质的,后世概括为"三木",故三种械具全部加身的罪囚被称作"三木犯人"。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四季捺钵

【◆参考答案◆】:捺钵,契丹语,亦写作纳拨、纳跋、纳宝、剌钵,意为行营、行帐、营盘,为契丹国君主出行时之行宫或叫临时居住处,犹汉语之称行在所。按常规,正月上旬,契丹君主的“牙帐”从冬捺钵营地启行,到达春捺钵地约住六十日。四月中旬“春尽”,牙帐再向夏捺钵地转移,在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到达目的地后,居50天,约在七月上旬或中旬,又转向秋捺钵地。当天气转寒时,则转徙到气温较暖的冬捺钵地“坐冬”。契丹君主“每岁四时,周而复始”,巡守于捺钵。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白虎观会议

【◆参考答案◆】:
东汉章帝时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东汉初年,经今古文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章句歧异。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依议郎杨终奏议,仿西汉石渠阁会议的办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淳于恭、班固、杨终等。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自裁决。此后,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小豌豆-答案网 » 2015年4月,亚非领导人峰会——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会议在印尼首都举行。关于万隆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