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主张的文件是()。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C.《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D.《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C.《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D.《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参考答案◆】:C
(2)【◆题库问题◆】:[单选] “隋唐时期,中国拥有先进的政治体制”,这主要指的是()
A.三公九卿制度
B.分封制度
C.内阁制度
D.三省六部制
A.三公九卿制度
B.分封制度
C.内阁制度
D.三省六部制
【◆参考答案◆】:D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大义觉迷录》
【◆参考答案◆】:共四卷,雍正时官修。此书乃雍正七年(1729)清世宗胤禛因曾静反清案件而刊布的,旨在反驳当时社会上关于雍正的"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十项罪状。内收有关上谕十道、审讯词和曾静口供四十七篇、张熙等口供两篇,后附曾静《归仁说》一篇。不仅保存了曾静、吕留良和严鸿逵大量激烈的反清言论,还部分揭示出康熙时诸皇子争夺王位、雍正得位及其后的相应措施等具体细节。它的刊布并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在实际上传播了对清王室极为不利的言论,因此在即位之初即下令禁毁。但这也正是这本书独特的史料价值之所在。
(4)【◆题库问题◆】:[单选]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这场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参考答案◆】:A
(5)【◆题库问题◆】:[单选]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
A.《论语·乡党》
B.《论语·先进》
C.《论语·子罕》
D.《论语·泰伯》
A.《论语·乡党》
B.《论语·先进》
C.《论语·子罕》
D.《论语·泰伯》
【◆参考答案◆】:D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材料一政策设计人员认识到,共产党人正在利用欧洲危机,如果他们进一步得逞,美国安全将会面临严重威胁。不过他们认为,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在于应付共产主义的威胁,而在于恢复欧洲社会的生气和健全经济。换句话说,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材料二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20世纪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欧盟前身)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如下:
【◆参考答案◆】:变化:西欧依附(受制)于美国到逐步摆脱美国控制而独立自主(或美欧关系分化)。原因:美国经济发展实力相对下降;西欧(欧共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7)【◆题库问题◆】:[单选] 发明家马钧制造了翻车,其主要用于()
A.运输
B.播种
C.灌溉
D.鼓风
A.运输
B.播种
C.灌溉
D.鼓风
【◆参考答案◆】:C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阅读下列《人民网》有关报道,回答问题。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实验爆炸成功。一向被认为贫穷落后的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共用了2年零5个月,比美国少用4年半,不仅在全世界时间最短,而且赶在法国前面。于敏,1926年生,中科院院士。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任助教,1960年开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突破中,带领团队提出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的完整设计,起了关键作用,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2015年1月9日,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
【◆参考答案◆】:意义(例答):显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和信心;鼓励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勇攀高峰,为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9)【◆题库问题◆】:[问答题] 材料四:观察材料四,农村开始富裕,生产迅速增长得益于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采取哪一重要措施?
【◆参考答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美刺
【◆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美"即歌颂,"刺"即讽刺。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诗歌美刺的功能。古人"献诗"而供天子"斟酌",就是由于其中包含着美刺的内容。至汉,以美刺论诗成为一种普遍风尚,并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
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美"即歌颂,"刺"即讽刺。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诗歌美刺的功能。古人"献诗"而供天子"斟酌",就是由于其中包含着美刺的内容。至汉,以美刺论诗成为一种普遍风尚,并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