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多选] 巴金所著的《激流三部曲》包括()
A.《家》
B.《春》
C.《秋》
D.《子夜》
E.《屈原》
A.《家》
B.《春》
C.《秋》
D.《子夜》
E.《屈原》
【◆参考答案◆】:A, B, C
(2)【◆题库问题◆】:[问答题] 古汉语中的“信”和“书”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学习古代汉语,只有正确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才能有助于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拿"信"和"书"来说,"信",古汉语中主要是指信使,即送信的人。如《世说新语·雅量》中"外启信至,而无儿书",就是说外边的人报告使者到了,却没有看到儿子的信。"东信至,传淮上大捷"中的信也是信使的意思。"书"在古汉语中才是书信的意思。唐朝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就是家信。《世说新语》中"谢万寿春败后,还,书与王右将军云:惨负宿顾",还书就是回信的意思。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过"信"在古代有时也作书信讲,如《梁书·到溉传》有:"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书信"就是写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书"、"信"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书"在现代汉语中指的就是书本,而"信"的含义比较丰富一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作"信息、书信、相信、信用"等意义用。可见,"书"和"信"的现代意义与古代意义是有很大区别的。
(3)【◆题库问题◆】:[单选] 近代中国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编写目的的著作是()
A.《海国图志》
B.《天演论》
C.《新青年》
D.《每周评论》
A.《海国图志》
B.《天演论》
C.《新青年》
D.《每周评论》
【◆参考答案◆】:A
(4)【◆题库问题◆】:[问答题] 中国人的年龄是怎么计算的?
【◆参考答案◆】:中国人计算年龄往往有虚岁与周岁之分,周岁指的是一个人的实际年龄,虚岁则是在周岁上加一岁或两岁。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其实,这种计算年龄的方式与我国古代的历法有一定的联系。我国古代通用的历法是阴历,与今天全世界通用的历法公历(我们习惯称阳历)相对,阴历也叫夏历或农历、旧历。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习惯了用阴历来计算农时,渐渐地也习惯了用阴历来计算很多方面的事情。虚岁的计算就是一个例子。在古代,虽然没有统一的虚岁计算标准,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孩子从出生时就应该记为一岁,因为十月怀胎在古人看来是万物有灵的体现。而以后每过一个农历新年(即春节,而非阳历新年)就增加一岁,这样虚岁往往比周岁要大。如果是腊月(阴历十二月)出生,一过春节就记为两岁,因此虚岁比周岁还要大两岁。所以,我们现在把计算虚岁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以计算年龄的时间为标准,若计算时间是在过了农历新年到生日期间,则虚岁=周岁+2(即虚两岁);若计算时间是在生日过后到农历新年期间,则虚岁=周岁+1(即虚一岁)。而周岁的计算方法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了,只需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即可。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要在2009年8月8日记算1981年6月8日出生的人的虚岁和周岁,因为2009年的农历新年还没过,此人的当前虚岁则应该是29岁,而他的当前周岁则应该是28岁(公历2009年6月8日满28周岁)。
(5)【◆题库问题◆】:[单选] 名字往往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下列搭配有误的是()
A.1951年——张援朝
B.1953年——杨跃进
C.1967年——王文革
D.1980年——刘开放
A.1951年——张援朝
B.1953年——杨跃进
C.1967年——王文革
D.1980年——刘开放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单选] 下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A.艺术的繁荣状况
B.农业的发展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开放的社会局面
A.艺术的繁荣状况
B.农业的发展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开放的社会局面
【◆参考答案◆】:B
(7)【◆题库问题◆】:[问答题] 牧野之战
【◆参考答案◆】:
周灭商之战役。周文王死后,武王做灭商准备,曾率师东观兵于孟津,诸侯不约而至孟津相会助周王八百。武王以实际尚未成熟,率师还周。过二年,纣王残暴更甚,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孟津伐纣,诸侯会集,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亦出兵助周。商纣发兵十七万拒敌。甲子日晨,两军会战于牧野,商军倒戈。纣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武王率兵入商都,商朝灭亡。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拒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周灭商之战役。周文王死后,武王做灭商准备,曾率师东观兵于孟津,诸侯不约而至孟津相会助周王八百。武王以实际尚未成熟,率师还周。过二年,纣王残暴更甚,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孟津伐纣,诸侯会集,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亦出兵助周。商纣发兵十七万拒敌。甲子日晨,两军会战于牧野,商军倒戈。纣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武王率兵入商都,商朝灭亡。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拒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8)【◆题库问题◆】:[单选] 北京人遗址相当于考古学上()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中期
C.旧石器时代晚期
D.新石器时代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中期
C.旧石器时代晚期
D.新石器时代
【◆参考答案◆】:A
(9)【◆题库问题◆】:[单选]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认为:“()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参考答案◆】:D
(10)【◆题库问题◆】:[单选] 1955年,周恩来推动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重返了联合国
D.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重返了联合国
D.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
【◆参考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