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一词最初来源何处?“陛下”一词最初来源何处?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陛下”一词最初来源何处?

(1)【◆题库问题◆】:[问答题] “陛下”一词最初来源何处?

【◆参考答案◆】:大家都知道,"陛下"一词是臣子对君主的称呼,自秦以后只用来称呼皇帝一人。而其实,"陛下"中的"陛"即指由台榭下段通向台顶的台阶。"陛"有时是土筑,有时是木构,有时还有花哨的形式,如"飞陛"。又因为古代只有王或者诸侯有资格建造台榭作为自己的居所,久而久之,"陛"就特指君主宫殿的台阶。那么,为什么"陛下"一词由一个建筑构件,变成了一种尊称呢?因为在古代,这条通往君主的台阶是有侍卫把守的,只有经过陛下的允许才可登阶升殿,见到君主,"皇帝陛下"即是通过陛下的卫士向皇帝转达的意思,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蔡邕《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也就是说,到了西汉,以"陛下"代指皇帝已经被普遍接受了。

(2)【◆题库问题◆】:[问答题] 何谓“门当户对”?

【◆参考答案◆】:门指古代宫室的双扇大门,户指其内部堂、室、房之间的单扇门。文献中的户,一般是指室的户,即室户。《礼记·礼器》中"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即指室户。布局上,室户偏东,堂、室之间的牖即窗偏西,分别位于堂的两侧,左右对称。因此,门户是指正门、入口。此外,"门当户对"也与"门户"有些渊源。"门当"与"户对"最初是指古代大门建筑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门当原本是指在大门前左右两侧相对而置的一对呈扁形的石墩或石鼓,用石鼓,是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祟;户对则是指位于门楣上方或门楣两侧的圆柱形木雕或砖雕,由于这种木雕或砖雕位于门户之上,且为双数,有的是一对两个,有的是两对四个,所以称为户对。用木头雕刻的户对位于门楣上方,一般为短圆柱形,每根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而用砖雕刻而成的户对则位于门楣两侧,上面大多刻有以瑞兽珍禽为主题的图案。根据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大门前有门当的宅院必有户对,所以,门当、户对常常被同呼并称。又因为门当、户对上往往雕刻有适合主人身份的图案,且门当的大小、户对的多少又标志着宅第主人家财势的大小,所以,门当和户对除了有镇宅装饰的作用,还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所以,门当户对逐渐演变成社会观念中衡量男婚女嫁条件的一个成语。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汉宣帝

【◆参考答案◆】:宣帝名刘询,汉武帝刘彻曾孙,出生数月,即逢刘据巫蛊事件。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霍光死后他开始亲政,他大力整顿吏治,强化皇帝权威。刘询在住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

(4)【◆题库问题◆】:[问答题] 古代结婚主要有哪些程序?

【◆参考答案◆】:古人结婚讲究三书六礼,极为周全。所谓三书,就是奉行六礼应备有的文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书。聘书是男家交予女家的用作确定婚约的书柬。礼书是女家详细列明过大礼时的物品和数量的书信。迎书则是迎亲当日,男方送给女方的书柬。而六礼则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种礼节。纳采即提亲,问名则是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这两项主要由男方请的媒人负责。纳吉又称过文定,男家会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相配,以决定这婚事是否吉利。八字相合,这门亲事也就定下来了。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又称过大礼,是三书六礼中保留下来比较完整的,沿袭至今仍是婚嫁礼仪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女家接受男方的聘礼,称之为许缨。请期又称择日,即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最后就是亲迎了,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亲迎是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基本依据。凡未亲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而一旦举行了亲迎之礼后夫死,按礼俗规定,新妇就只能认命"从一而终"了。六礼已毕,只意味着完成了成妻之礼,还需在次日完成"谒舅姑",即拜见公婆。若公婆已故,则于三月后至家庙参拜公婆神位,称为"庙见"。今人的婚俗其实是在三书六礼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简,更适合今天快节奏的生活和万事崇简的现代理念。

(5)【◆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哪一部著作包含在“二十四史”之列?()
A.《宋纪》
B.《新元史》
C.《宋书》
D.《东观汉纪》

【◆参考答案◆】:C

(6)【◆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为什么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会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其中国化过程如何?

【◆参考答案◆】:首先,中国素有"严夷夏之大防"、"尊夏贱夷"之传统,作为一种来自外邦的"夷狄"学说,佛教遭到排斥和抵触乃在必然之中,其次,佛教的诸多异质文化特征,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明显抵牾。割发剃度,极易引起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的中国人的反感,出家修行,也很难让忠诚家庭责任、注重烟火延续的中国人接受,礼拜佛祖,更为王者至尊的纲常伦理所不容,总之,几乎佛家所有的清规戒律,都与中国固有的"忠"、"孝"伦理观念格格不入。佛教的中国化首先表现在对道教的积极依附上。佛教与儒学也同样存在着斗争与融合的问题。除了理论上的斗争和融合,佛教在政治上也力图依附统治者。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国防最高委员会

【◆参考答案◆】:国防最高委员会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为适应战争需要而设立的一元化最高领导机关.它的设置标志着国民党战时体制的最终形成,这一方面从法律上和制度上确保了战时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统一,对抗战起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从法制上确立了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将国民党一党专政推向极端。

(8)【◆题库问题◆】:[单选] 周幽王被犬戎所杀的年份是()。
A.公元前717年
B.公元前727年
C.公元前737年
D.公元前771年

【◆参考答案◆】:D

(9)【◆题库问题◆】:[问答题] “斩”、“车裂”、“磔”、“剐”、“绞”、“枭”等各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刑制中最重要的刑罚莫过于死刑。古代的死刑有"斩"、""、"磔"、"剐"、"绞"、"枭"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斩,最早见于《周礼·秋官·掌戮》:"掌戮,掌斩杀贼谍而搏之",是以刀斧等利器将犯人脑袋砍下的刑罚。自周秦到明清,是历代王朝法律规定的死刑,汉、魏、晋和北魏均承秦腰斩之制,南北朝之后斩刑一般是断头,重者也斩腰。由于斩刑使人身首异处,如木之断而分异、殊绝,五代常以殊死指代斩刑,或将应受斩刑处罚的犯罪称殊死之罪。车裂,最早见于《左传·桓公十八年》:"而高渠弥",也称车裂,俗称"五马分尸",即将人体四肢和头部分别系于五辆车上,驱马分驰,撕裂尸体,此刑一直延续至南北朝。磔,《汉书·景帝纪》注:"谓张其尸也",是张裂犯人肢体,令其干枯,不得收,通行于秦和汉代前期,汉景帝中元二年改为"弃市"。剐,开始于宋代,元、明、清三代沿用,是割肉离骨的酷刑。绞,源自周秦,最早见于《左传·哀公二年》:"绞缢以戮。"古代将用帛、绳等勒死或吊死称为绞,汉以前不见绞罪之名,春秋时多称"缢",北齐、北周时作为法定死刑的一种。隋开皇律将绞斩定为死罪二等,唐律将绞列入正刑,除元代有斩无绞外,其他各朝都把绞刑列入正刑,直到清末。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绞刑为以绳索束人脖颈而悬吊,使犯人窒息而死。明清时的绞不用悬吊,而是以人缚勒罪人之颈而使之死亡。枭,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卫尉竭、内史肆、左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史记集解》:"悬首于木上曰枭",即斩下被处刑的人头高挂在木杆上示众。汉代对谋反、大逆用枭首刑。隋唐宋律曾将枭首废除,但明清对强盗仍适用枭首。

(10)【◆题库问题◆】:[单选]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提到的“不放逸强敌为师资也”中的“强敌”是指()
A.日本
B.法国
C.英国
D.俄国

【◆参考答案◆】:A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小豌豆-答案网 » “陛下”一词最初来源何处?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