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千岁丸”到达中国的地方时哪里()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天津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天津
【◆参考答案◆】:B
(2)【◆题库问题◆】:[单选] 张謇说:“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据此判断,张謇的思想主张是()
A.商务立国
B.发展农业
C.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
A.商务立国
B.发展农业
C.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
【◆参考答案◆】:C
(3)【◆题库问题◆】:[问答题] “陛下”一词最初来源何处?
【◆参考答案◆】:大家都知道,"陛下"一词是臣子对君主的称呼,自秦以后只用来称呼皇帝一人。而其实,"陛下"中的"陛"即指由台榭下段通向台顶的台阶。"陛"有时是土筑,有时是木构,有时还有花哨的形式,如"飞陛"。又因为古代只有王或者诸侯有资格建造台榭作为自己的居所,久而久之,"陛"就特指君主宫殿的台阶。那么,为什么"陛下"一词由一个建筑构件,变成了一种尊称呢?因为在古代,这条通往君主的台阶是有侍卫把守的,只有经过陛下的允许才可登阶升殿,见到君主,"皇帝陛下"即是通过陛下的卫士向皇帝转达的意思,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蔡邕《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也就是说,到了西汉,以"陛下"代指皇帝已经被普遍接受了。
(4)【◆题库问题◆】:[单选] 1925年至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其主要斗争形式是()。
A.革命战争
B.武装起义
C.游行示威
D.农民运动
A.革命战争
B.武装起义
C.游行示威
D.农民运动
【◆参考答案◆】:A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给付对联:对联一: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对联二: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对联三: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对联四: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对联五:万紫千红增特色,三通两制促和平对联六: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
【◆参考答案◆】: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党和政府正确的领导等
(6)【◆题库问题◆】:[问答题] 灵魂怎么转世?
【◆参考答案◆】:转世是有前提的:灵魂不死、万物有灵、灵魂可以流转驻留。这三个前提在中国民间信仰、佛教、印度教以及希腊哲学中都是存在的。藏传佛教中的达赖、班禅的灵童就是转世理论中的产物。值得一说的是,转世也并非在什么时候都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有时是一种有些残忍的痛苦。这种痛苦不单单是指六道轮回之苦,还可以指转世的方式夺舍。夺舍说得通俗点就是"借尸还魂",而且西藏历史上有的活佛转世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据《安多政教史》载,三世东科尔活佛杰瓦嘉措(1588~1639),圆寂于甘肃凉州(今武威市)。遗体被送往东科尔寺途中,遇到送殡队伍,死者为19岁的汉族青年。这青年当时复活,自称东科尔,遂被认定为三世东科尔活佛夺舍转世。青海却摩寺最后一代却摩仓活佛,也以夺舍法转世。当然,这种情况在活佛中较为罕见。
(7)【◆题库问题◆】:[单选] 中日两国维新时期国情方面的不同不包括()。
A.经济结构不同
B.阶级基础不同
C.文化历史传统不同
D.维新政策制度不同
A.经济结构不同
B.阶级基础不同
C.文化历史传统不同
D.维新政策制度不同
【◆参考答案◆】:D
(8)【◆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没有条理叫“紊乱”?
【◆参考答案◆】:我们常把"紊乱"一词和"秩序、思想、言语、神经"等连用,表达杂乱、没有条理等意思。从本义上探究,"紊"是乱的意思,它是从"文"的意义分化出来的。"文"最初指各种线条、色彩的有秩序交错所构成的图案。后来,由本义又分化出条纹的凌乱和没有条理的意义,这就是"紊",比如"有条不紊"就是指有条理、有次序,不凌乱。从"乱"的古字形看,像一个人用双手整理乱丝,所以它最初指把混乱的事物理出头绪,使之恢复原状。不过,"乱"还有一个分化出来的意义,表示混乱、紊乱,它可以指各种各样的乱,也包括条理的混乱。因此,"紊乱"连用就表达没有条理的意义了。
(9)【◆题库问题◆】:[单选] 右图连环画反映的事件是()
A.金田起义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爱国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A.金田起义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爱国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参考答案◆】:C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佞人”是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现代汉语对于"佞"的解释是,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带有贬义。其实,"佞"字最初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是个坏字眼,它的本义是思维敏捷、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但是过分地靠花言巧语取悦于人,就近似于奴颜媚骨、低三下四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这样,"佞"的意义便逐渐向贬义过渡,以至于人们常把它和"奸"连用,说到小人时往往加上"奸佞"二字,最初的意义也就慢慢丧失了。"佞人"也就由口才好的人变为指靠花言巧语向人献媚的人了。唐代宇文士这个人特别会巴结逢迎,专拣好话给皇上听,有一次唐太宗说一棵树很好,他也逢人就夸这棵树好,太宗知道了,就说他是一个逢迎阿谀的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