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风声鹤唳”这个成语与古代哪场战争有关?()
A.赤壁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A.赤壁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参考答案◆】:D
(2)【◆题库问题◆】:[单选]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农历的岁首。中国古代历法最早把正月作为岁首是()
A.夏小正
B.太初历
C.大衍历
D.授时历
A.夏小正
B.太初历
C.大衍历
D.授时历
【◆参考答案◆】:B
(3)【◆题库问题◆】:[单选] “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
A.贵族政治
B.古代民主政治
C.古代官僚政治
D.以上三种政治的混合状态
A.贵族政治
B.古代民主政治
C.古代官僚政治
D.以上三种政治的混合状态
【◆参考答案◆】:C
(4)【◆题库问题◆】:[单选]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A.台儿庄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千里跃进大别山
A.台儿庄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千里跃进大别山
【◆参考答案◆】:C
(5)【◆题库问题◆】:[单选] 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1736年,瓦特生于英国造船业发达的格拉斯哥城附近的格里诺克镇,他的祖父和叔叔是机械工人,父亲是造船工人。因为家里穷,瓦特几乎没上过学,但从小就懂得不少机械制造的知识,培养了制造机械的兴趣。瓦特18岁那年进格拉斯哥城学习手艺,后来又去伦敦专门学习机械制造业。1763年,瓦特负责修理一台苏格兰铁匠纽卡门发明制造的蒸汽机,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蒸汽机。经过认真研究,瓦特发现纽卡门蒸汽机的缺陷:燃料耗费太大、笨拙、应用的范围有限、只能用于矿井抽水和灌溉。瓦特克服经济困难,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制成了有分离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可节省75%的燃料。1782年,他又成功地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1784年,瓦特对它进行了改进,为它增加了一种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使它能适用于各种机械的运动。从此之后,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陶瓷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了。
【◆参考答案◆】:影响:推动了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徐州相王
【◆参考答案◆】:公元前342年,魏又进攻韩国,韩也求救于齐。齐又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在马陵再次重创魏军,魏国精锐尽失,秦国趁机向魏国发动进攻,占领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河西之地。魏国迭遭惨败,元气丧尽,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不得不对中原各国转取友好政策。山东诸国惧怕强秦东来,接受了魏国的善意,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齐威王订立了同盟条约,吏称"徐州相王"。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2015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安倍如何表态受到世界瞩目,中日关系走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了侵略朝鲜,夺取中国的东北和台湾,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材料二:中日历史的对话空间是三个层面互相交错的,政治,情感,和学术。在情感层面,中日两国的历史体验也极不对称。在中国民众看来,中国是战争的被害者,日本是加害者,而在日本民众看来,日本也是战争受害者
【◆参考答案◆】:由于民族感情、国家立场、对历史真相的了解程度不同,造成中日两国民众对战争的历史体验不同。战争会给双方都带来伤害,在国际交往中,应避免战争,呼吁友好和平。
(9)【◆题库问题◆】:[单选] 右图为福建省泉州市灵山的一座碑文拓片。据此判断此碑始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参考答案◆】:C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斩”、“车裂”、“磔”、“剐”、“绞”、“枭”等各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刑制中最重要的刑罚莫过于死刑。古代的死刑有"斩"、""、"磔"、"剐"、"绞"、"枭"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斩,最早见于《周礼·秋官·掌戮》:"掌戮,掌斩杀贼谍而搏之",是以刀斧等利器将犯人脑袋砍下的刑罚。自周秦到明清,是历代王朝法律规定的死刑,汉、魏、晋和北魏均承秦腰斩之制,南北朝之后斩刑一般是断头,重者也斩腰。由于斩刑使人身首异处,如木之断而分异、殊绝,五代常以殊死指代斩刑,或将应受斩刑处罚的犯罪称殊死之罪。车裂,最早见于《左传·桓公十八年》:"而高渠弥",也称车裂,俗称"五马分尸",即将人体四肢和头部分别系于五辆车上,驱马分驰,撕裂尸体,此刑一直延续至南北朝。磔,《汉书·景帝纪》注:"谓张其尸也",是张裂犯人肢体,令其干枯,不得收,通行于秦和汉代前期,汉景帝中元二年改为"弃市"。剐,开始于宋代,元、明、清三代沿用,是割肉离骨的酷刑。绞,源自周秦,最早见于《左传·哀公二年》:"绞缢以戮。"古代将用帛、绳等勒死或吊死称为绞,汉以前不见绞罪之名,春秋时多称"缢",北齐、北周时作为法定死刑的一种。隋开皇律将绞斩定为死罪二等,唐律将绞列入正刑,除元代有斩无绞外,其他各朝都把绞刑列入正刑,直到清末。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绞刑为以绳索束人脖颈而悬吊,使犯人窒息而死。明清时的绞不用悬吊,而是以人缚勒罪人之颈而使之死亡。枭,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卫尉竭、内史肆、左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史记集解》:"悬首于木上曰枭",即斩下被处刑的人头高挂在木杆上示众。汉代对谋反、大逆用枭首刑。隋唐宋律曾将枭首废除,但明清对强盗仍适用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