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简述唐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概况和特点。
【◆参考答案◆】:唐代的官制基本是沿袭隋制。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国家体制,在唐高祖武德时期就比较完备地建立起来。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皇帝有权修改法律和法令,并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约束。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职官体系。在中枢机构中,制令机关、封驳审议机关与行政事务机关是分工而又合作的。政务机关和事务机关的职责是很分明的,监察机构也很完备。此外,还有一套比较完备的品阶勋爵制度。唐代的中央官制大致有以下几个系统:1、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政事堂;2、三省六部。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尚书都省;4、监察机关——御史台;5、事务机关——卿监。唐代官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翰林学士一职。唐代在京有行政系统以外的差遣官翰林学士,在外的临时差遣则有掌财计的度支、户部、盐铁转运三司。它们是三个各自独立的部门,各以使臣莅其事,到五代时才并为一职,称为"三司使"。唐朝政治制度不仅为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而且对唐以后各朝的政治制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唐朝政治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1、唐朝最终结束了家国一体和贵族门阀政治的国家体制,开启了皇帝—官僚政治体制。2、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3、唐朝各级官吏的任用都必须经过考试,官僚形态呈现出新的特征。4、唐代政治制度一直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而调整,体现出较强的自我完善的机能。5、在政治制度的运行中,呈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胡惟庸
【◆参考答案◆】:
(?~1380),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知县、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七月,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学士吴伯宗曾因弹劾他而险遭大祸;他得知大将军徐达对他不满,曾在朱元璋处奏其行时,竟诱使徐达家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但因福寿揭发,未能得逞。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受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其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此外,他还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籍。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极大注意。朱元璋从元亡的教训中,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早在洪武九年,即对各省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十一年,又令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进一步削弱了中书省权力。
不久,胡惟庸之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准以金帛偿其家之请。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吏商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处死。
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被揭发,如派林贤下海招倭;派封绩称臣于元嗣君,请出兵为外应;令李存义、杨文裕说李善长谋逆;毒死刘基;收纳亡命等事连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等。朱元璋大怒,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朱元璋并做《昭示党录》布告天下。"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除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叶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
(?~1380),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知县、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七月,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学士吴伯宗曾因弹劾他而险遭大祸;他得知大将军徐达对他不满,曾在朱元璋处奏其行时,竟诱使徐达家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但因福寿揭发,未能得逞。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受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其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此外,他还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籍。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极大注意。朱元璋从元亡的教训中,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早在洪武九年,即对各省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十一年,又令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进一步削弱了中书省权力。
不久,胡惟庸之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准以金帛偿其家之请。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吏商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处死。
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被揭发,如派林贤下海招倭;派封绩称臣于元嗣君,请出兵为外应;令李存义、杨文裕说李善长谋逆;毒死刘基;收纳亡命等事连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等。朱元璋大怒,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朱元璋并做《昭示党录》布告天下。"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除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叶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
(3)【◆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简评忽必烈。
【◆参考答案◆】:忽必烈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位30多年,对中国的统一、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位精明的蒙古皇帝。他在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为巩固统一,他实行行省制度;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夺了封建贵族和豪强地主的财权、军权、司法权和行政权。注意发展经济,派劝农官到各地检查,将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成绩优劣的根据;编辑《农桑辑要》,颁行全国指导生产;修治黄河和其他水利工程。重视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水陆交通,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开辟南北海运航线;以大都为中心修筑驿道。重视科学,郭守敬等修订历法,编成《授时历》。这些措施改制加速了蒙古民族自身的进步,使元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作为蒙古贵族利益的代表,忽必烈为维护蒙古统治集团的特权,也采取了一些诸如实行民族压迫分化政策之类的事情,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在他统治时期热衷向海外扩张,多次劳民伤财地发动对外战争,引起江南人民的剧烈反抗,这些都是要客观指出的。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都司卫所
【◆参考答案◆】:
明代的军事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国家的武装力量,创立了都司卫所制度。明初在各省设都卫,管理地方军事。洪武八年(1375)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又设行都指挥使司,简称行都司。共计有16个都司,5个行都司。其长官为都指挥使,乃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并称三司。都司分隶于京师的五军都督府。在京师和各省皆设卫所,京卫有上直卫,南、北京卫。
上直卫北京26个,南京17个。京卫北京48个,南京49个。各省在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设卫,次要的地方设所,大抵5600人为1卫,1120人为1千户所,112人为1百户所,卫所设有指挥使,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官。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卫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二十五"(《明史》卷90《兵志》二)。
全国军兵约计180万。永乐中为了巩固东北边疆曾设奴儿干都司及132个卫。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明朗军士皆别立户籍,叫做军户,军户是世袭的,一旦入籍为兵就不能随意脱籍。军户皆由国家分给土地,令其屯田自养,平时军士由卫所军官负责操练、屯田,一遇国家有事,则拨归兵部派遣的总兵官统领作战。战事结束,总兵交还将印,军士归还卫所。五军都督府无调兵之权,兵部无统兵之权,兵权操于皇帝一人之手。明代中叶以后,屯田破坏,军士缺乏训练,仅供役使,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也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明代的军事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国家的武装力量,创立了都司卫所制度。明初在各省设都卫,管理地方军事。洪武八年(1375)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又设行都指挥使司,简称行都司。共计有16个都司,5个行都司。其长官为都指挥使,乃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并称三司。都司分隶于京师的五军都督府。在京师和各省皆设卫所,京卫有上直卫,南、北京卫。
上直卫北京26个,南京17个。京卫北京48个,南京49个。各省在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设卫,次要的地方设所,大抵5600人为1卫,1120人为1千户所,112人为1百户所,卫所设有指挥使,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官。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卫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二十五"(《明史》卷90《兵志》二)。
全国军兵约计180万。永乐中为了巩固东北边疆曾设奴儿干都司及132个卫。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明朗军士皆别立户籍,叫做军户,军户是世袭的,一旦入籍为兵就不能随意脱籍。军户皆由国家分给土地,令其屯田自养,平时军士由卫所军官负责操练、屯田,一遇国家有事,则拨归兵部派遣的总兵官统领作战。战事结束,总兵交还将印,军士归还卫所。五军都督府无调兵之权,兵部无统兵之权,兵权操于皇帝一人之手。明代中叶以后,屯田破坏,军士缺乏训练,仅供役使,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也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5)【◆题库问题◆】:[判断题] 以思想领域为依据,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清朝是新儒学,也就是程朱理学。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6)【◆题库问题◆】:[判断题] 中国著名先秦史专家王玉哲先生提出夏文化和夏时文化的概念,并认为夏文化是指夏人自己的文化,夏时文化是指夏朝建立时期的文化。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辽代档案工作者。
【◆参考答案◆】:关于辽代的修史的史官,《辽史》记载不是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种是记注官,负责记录辽代皇帝的言和动,撰修起居注;一种是修史官,根据起居注编修日历、实录、国史等等;另外一种是著作郎。
(8)【◆题库问题◆】:[问答题] 商周王权是怎样发展的?
【◆参考答案◆】:首先,从观念上,商代称“王”,并非至尊的称号,只是表示统治者身份的称号,而周王又称“天子”,意即“天帝之子”。周王在人们心目中地位至高无上,周王被视为天下的共主,这种观念的确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周王权的强化。 其次,从外部形式来看,商代方国林丘,西周诸侯国众多,而商王的地位具有盟主的性质,商王对诸方国的权力是建立在方国联盟的基础上的,而商代的方国联盟又是松散的和不稳定的,因而商代的王权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而西周的诸侯国对国王室有多方面的从属关系,周天子对诸侯拥有广泛的权力,所以周王的权力远大于商王,控制天下的能力远在商王之上。 第三,从制度上说,商时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而西周新封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地位至尊,又通过宗法礼制确立了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这也说明王权得到了发展。 第四,从王位继承制度上,商代的王位继承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这种方法使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的纷争,致使王国政局混乱,王权一度中衰。而西周的王位继承是父死子继,嫡长子继承制,这就从制度上完善了传子制,进一步明确了王位传承。商周王位继承制度的变革,也反映了王权强化的趋势。
(9)【◆题库问题◆】:[填空题] 东汉王朝建于公元()年,建立者为(),以()为国都。
【◆参考答案◆】:25;刘秀;洛阳
(10)【◆题库问题◆】:[判断题] 考古学常用的手段是放射性元素碳12。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