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参与“居安思危,壮我中华”的研习活动。请你参与“居安思危,壮我中华”的研习活动。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请你参与“居安思危,壮我中华”的研习活动。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请你参与“居安思危,壮我中华”的研习活动。

【◆参考答案◆】:洋务运动

(2)【◆题库问题◆】:[单选] 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A.无线电报
B.书信
C.有线电话
D.互联网

【◆参考答案◆】:C

(3)【◆题库问题◆】:[问答题] 古代官员的“品”、“级”是怎么回事?

【◆参考答案◆】:品是指古代官员的等级。汉代以俸禄的多少来表示官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千石、八百石等级别。因为每一种官职都有固定的俸禄级别,所以有时以俸禄级别指官职,如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二千石遂为郡守的通称。魏晋开始,官分九品,以一品为最高。隋代自九品至一品官,称为流内,不入九品的称为流外。流外也有品级,用来安排胥吏,明清则总称为不入流。有些官称并无实际职务,只是授予年老有病的旧臣或有一定勋劳的人,作为领取俸禄和享受某种礼遇的依据,而不负实际责任,这样的官叫做散官。27古代官员的工资为什么称"俸禄"、"薪俸"?现代人的劳动报酬叫做工资,古代官员也发工资,但往往以"俸禄"和"薪俸"这样的字眼代替,这样的叫法其实是来自工资的最初发放形式。"禄"最初的意义是上天所赐给的福分。在古人的眼中,帝王就是上天派来的神,他们是天子,是代替上帝给人间赐福的神。当他们把土地、奴隶等赐予大臣、亲戚时,这些东西就是"禄"了。而且当时只有有爵位的人才有"禄",其他小官吏或平民百姓只能得到糊口的粮食,所以"禄"是分封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内部按等级对土地、民众的分配。"俸"是奉的分化字,它是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发展的产物。早期的"俸"是按照贤能程度、功劳大小的标准以粮食的形式发放的,有时也将粮食折合成钱发放。可见,"俸"与"禄"最初的性质是不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俸禄也常常作为一个词使用,泛指朝廷发给的钱银或粮食。"薪"的本义是柴草,"薪"和"水"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常结合在一起使用,指的就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采集柴草、储备饮水的活动。古代的官府除了给官员发"俸"外,也经常以各种名目发些生活费,称为"薪"。据史料记载,发"薪"的形式也不一样,有时是发柴草,有时也折合成钱银,这样,"薪俸"也就成为一个词了。直到今天,我们口语中还经常以"发薪水"代替发工资。

(4)【◆题库问题◆】:[问答题]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蒋介石最终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土断

【◆参考答案◆】:土断是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目的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土断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以便政府统一对编户齐民的剥削。土断结果使政府增加了收入和兵源。侨人则加入了负担调役的行列。从此由北人变成了南人,客观上加速了南北人民的融合。

(6)【◆题库问题◆】:[单选] 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然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参考答案◆】:A

(7)【◆题库问题◆】:[单选] 目前影响中日两国关系的主要障碍是()
A.领土争端
B.宗教纠纷
C.台湾问题
D.历史认识问题

【◆参考答案◆】:D

(8)【◆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各项,历史人物与其历史贡献对应错误的是()
A.詹天佑---建成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B.冼星海---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
C.徐悲鸿---代表作品有国画《奔马》《愚公移山》和油画《田横五百士》
D.袁隆平---育成和推广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参考答案◆】:B

(9)【◆题库问题◆】:[多选] 古代所谓“天”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
A.意志之天
B.义理之天
C.自然之天
D.君主之天

【◆参考答案◆】:A, B, C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打屁股的刑罚是什么刑?

【◆参考答案◆】:汉文帝废肉刑,将早在奴隶社会就已有的笞刑取代黥、劓、刖左趾,使笞刑成为汉代重要的刑种。汉景帝时,制定《箠令》,规定用于笞刑的刑具应是长五尺、本大一寸、末薄半寸且平节的竹板,受刑的部位是臀部,行刑者不能换人。魏晋时,妇女受笞刑不能打臀部,而要打背部。隋朝时笞刑被正式定为新五刑之一;唐以后笞刑的刑具改为用大头二分、小头一分半的荆条;清朝时小荆条改为长五尺五寸、大头一寸五分、小头一寸的小竹板。虽然笞刑并非损伤肢体的肉刑,但笞打也触及犯人的皮肉,往往笞刑没有执行完就把人打死了,也是一种酷刑,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被废除。南朝梁武帝将杖刑正式列入刑书,使其成为法定刑,实际上杖刑也主要是打屁股,所用的"杖"是生荆制作的。廷杖也属于杖刑,不过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杖刑。廷杖的下令施刑者是皇帝,受刑的是朝廷大臣,受刑地点多是在朝廷上,施刑由太监指挥。廷杖最早也出现在汉代,不过使廷杖成为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明代还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廷杖程序。明嘉靖初年,发生"议大礼"事件,受廷杖的大臣就有一百三十四人,打死十七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小豌豆-答案网 » 请你参与“居安思危,壮我中华”的研习活动。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