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 简述氏族志与姓氏录。
【◆参考答案◆】:
(1)《氏族志》的编撰:
1)唐朝初期,士族地主大致以地域分为几个势力集团:江南士族、北方士族、山东士族、关中士族,又有鲜卑士族,都各具风尚特点,势力也有强弱,但没有统一的等第标准。当时,江南、北方士族势力衰微,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李唐起自关中,所以关中士族在唐政权中势力最强,成为左右当时政局的力量。
2)唐太宗想培植以李唐宗室和大臣为主体的新士族集团,以便求得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为了突出皇权地位,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氏族志》。他们收集全国士族家谱,考正世系,加以辨别排比,定为上上至下下共九等。《氏族志》修成,山东士族崔民干被列为第一等(上之上)。唐太宗看了大不以为然,要求对该书重新刊定,并指明:不须论数世以前,只凭现今官爵高低定等级。奉旨改定后的《氏族志》,把皇族列为一等,外戚列为第二等(上之中),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上之下)向全国颁布。
3)通过这次修撰《氏族志》,唐朝很多不是士族出身的功臣获得了士族地位,而没落的门阀士族受到了进一步的压抑。自南朝灭亡后,便受北方士族轻视的江南士族,被《氏族志》正式列为士族,恢复了声望。按照唐朝新情况重新排列的全国氏族等级,取代了分裂时期的小国士族等级,造成了一个以李唐宗室为首,以外戚、功臣和关中士族为重要辅佐,以山东和江南士族为次等辅佐的新统治集团,这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唐朝廷在全国的统治。
(2)《姓氏录》的编撰:
武则天首先以高宗的名义下令把太宗时修订的《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在修订《氏族志》时,虽然规定"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但是修订的人士族观念很强。尽管都是贵族,他们总要考一考他是否是士族,象武则天家就不叙其本望,而在《氏族志》中所包括的293个姓,1651家中,却有不少官职很低的旧士族,但却没有武士彟的地位。武则天对此很不满意。武则天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世和打击李唐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势力,经许敬宗、李义府建议,于显庆四年(659),在武则天的主使下,高宗下令重修《氏族志》,改称《姓氏录》。"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仕唐"得五品官者,皆升士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这样以来,《姓氏录》完全以唐代的官品为标准,以五品作为一条界线。凡是五品以上的,不管是否士族都写进去,共有二百四十五姓,二百八十七家,这样就把大批的地方望族都取消了。五品以上的官尽管有很多当时认为是浊流官,也都列了进去。这样一来,就直接打击了地方豪姓的政治势力和完全打破了门阀和庶族的界限,笼络了以军功取得高品官的普通地主,因而取得了这批人的拥护。《姓氏录》实质上代表了普通地主的利益。
(1)《氏族志》的编撰:
1)唐朝初期,士族地主大致以地域分为几个势力集团:江南士族、北方士族、山东士族、关中士族,又有鲜卑士族,都各具风尚特点,势力也有强弱,但没有统一的等第标准。当时,江南、北方士族势力衰微,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李唐起自关中,所以关中士族在唐政权中势力最强,成为左右当时政局的力量。
2)唐太宗想培植以李唐宗室和大臣为主体的新士族集团,以便求得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为了突出皇权地位,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氏族志》。他们收集全国士族家谱,考正世系,加以辨别排比,定为上上至下下共九等。《氏族志》修成,山东士族崔民干被列为第一等(上之上)。唐太宗看了大不以为然,要求对该书重新刊定,并指明:不须论数世以前,只凭现今官爵高低定等级。奉旨改定后的《氏族志》,把皇族列为一等,外戚列为第二等(上之中),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上之下)向全国颁布。
3)通过这次修撰《氏族志》,唐朝很多不是士族出身的功臣获得了士族地位,而没落的门阀士族受到了进一步的压抑。自南朝灭亡后,便受北方士族轻视的江南士族,被《氏族志》正式列为士族,恢复了声望。按照唐朝新情况重新排列的全国氏族等级,取代了分裂时期的小国士族等级,造成了一个以李唐宗室为首,以外戚、功臣和关中士族为重要辅佐,以山东和江南士族为次等辅佐的新统治集团,这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唐朝廷在全国的统治。
(2)《姓氏录》的编撰:
武则天首先以高宗的名义下令把太宗时修订的《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在修订《氏族志》时,虽然规定"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但是修订的人士族观念很强。尽管都是贵族,他们总要考一考他是否是士族,象武则天家就不叙其本望,而在《氏族志》中所包括的293个姓,1651家中,却有不少官职很低的旧士族,但却没有武士彟的地位。武则天对此很不满意。武则天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世和打击李唐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势力,经许敬宗、李义府建议,于显庆四年(659),在武则天的主使下,高宗下令重修《氏族志》,改称《姓氏录》。"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仕唐"得五品官者,皆升士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这样以来,《姓氏录》完全以唐代的官品为标准,以五品作为一条界线。凡是五品以上的,不管是否士族都写进去,共有二百四十五姓,二百八十七家,这样就把大批的地方望族都取消了。五品以上的官尽管有很多当时认为是浊流官,也都列了进去。这样一来,就直接打击了地方豪姓的政治势力和完全打破了门阀和庶族的界限,笼络了以军功取得高品官的普通地主,因而取得了这批人的拥护。《姓氏录》实质上代表了普通地主的利益。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刘秀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
【◆参考答案◆】: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以中兴汉家相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调整政治、军事制度。退功臣,进文臣;二是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刘秀消弱三公的权力,加强尚书台的权力,是他重要的集权措施之一。三是加强监察制度。设御史台,司隶校尉、州刺史;四是,集军权于中央,消弱地方的军权,加强中央的军权。
(3)【◆题库问题◆】:[判断题] 在秦朝建国的时期,世界上如秦国一样强大的国家非常多。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心学
【◆参考答案◆】: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学派,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次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之处,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因此民国时期陈复开始提出“心灵儒学”做出注解。儒家的学脉自清末已经全然中断,陈复重新提倡心学,并书写《盘古心经》,继承阳明学的道统,再开“盘古心学”,创办书院讲学,教育弟子,并组织“新人道协会”,这使得心学开始有新的动能,这种心学包容儒释道传统三教思想,兼融新世纪思潮与印度玛家哲学,创造出极其特殊而新颖的儒学面目。
(5)【◆题库问题◆】:[填空题] 为防蒙古,明朝在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的长城线上设置了辽东、宣府(今河北宣化)、蓟州(今天津蓟县)、太原、大同、延绥(今陕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九个屯兵重镇,号称“()”。
【◆参考答案◆】:九边
(6)【◆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关于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永业田是属于个人的,可以继承的;口分田是国家分配的,退休后需要还给国家
B.口分田是属于个人的,可以继承的;永业田是国家分配的,退休后需要还给国家
C.永业田和口分田都是属于个人的,可以继承的
D.永业田和口分田都是国家分配的,退休后需要还给国家
A.永业田是属于个人的,可以继承的;口分田是国家分配的,退休后需要还给国家
B.口分田是属于个人的,可以继承的;永业田是国家分配的,退休后需要还给国家
C.永业田和口分田都是属于个人的,可以继承的
D.永业田和口分田都是国家分配的,退休后需要还给国家
【◆参考答案◆】:A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
【◆参考答案◆】:
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8)【◆题库问题◆】:[单选] 唐朝文化多元性的表现中很典型的是()。
A.音乐
B.诗歌
C.宗教
D.绘画
A.音乐
B.诗歌
C.宗教
D.绘画
【◆参考答案◆】:C
(9)【◆题库问题◆】:[问答题] 简述德宗、顺宗时期朝廷与藩镇的斗争。
【◆参考答案◆】:
(1)德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同藩镇进行了斗争。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后,德宗不承认其子李惟岳的世袭权。李惟岳与魏博、淄清、山南东道节度使联合发动"四镇之乱",德宗早有准备迅速平定。不久成德王武俊又与魏博、淄清、卢龙、淮西节度使叛乱,德宗镇压失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与德宗发生矛盾。德宗依靠李才收回长安。此后德宗对藩镇有采取姑息政策。
(2)元和元年,宪宗平定了西川节度使的武装叛乱,元和七年魏博、幽州、成德河北三镇一时归附。元和九年,宪宗派李愬讨伐淮西节度使,活捉吴元济,平定了淮西。后朝廷又平息了淄清李师道的叛乱,宪宗又采用分割强大的藩镇来削弱藩镇,收到了积极效果。
(1)德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同藩镇进行了斗争。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后,德宗不承认其子李惟岳的世袭权。李惟岳与魏博、淄清、山南东道节度使联合发动"四镇之乱",德宗早有准备迅速平定。不久成德王武俊又与魏博、淄清、卢龙、淮西节度使叛乱,德宗镇压失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与德宗发生矛盾。德宗依靠李才收回长安。此后德宗对藩镇有采取姑息政策。
(2)元和元年,宪宗平定了西川节度使的武装叛乱,元和七年魏博、幽州、成德河北三镇一时归附。元和九年,宪宗派李愬讨伐淮西节度使,活捉吴元济,平定了淮西。后朝廷又平息了淄清李师道的叛乱,宪宗又采用分割强大的藩镇来削弱藩镇,收到了积极效果。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梦溪笔谈》一书的作者是()。
【◆参考答案◆】: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