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1)徭役频繁:秦始皇灭六国后,不仅不重视休养生息,相反却不惜民力,大搞徭役征发。(2)赋税沉重:秦的赋税征收量增加到占农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3)刑法残酷:秦的徒刑的名目繁多,主要是太残酷。意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它推翻了地主阶级建立的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打击了地主阶级,荡涤了封建领主残余势力,改善了恢复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的条件;并开创了中国农民革命的光荣传统。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2)【◆题库问题◆】:[单选] 播种五谷的是()
A.神农氏
B.燧人氏
C.伏羲氏
A.神农氏
B.燧人氏
C.伏羲氏
【◆参考答案◆】:A
(3)【◆题库问题◆】:[问答题] 评述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参考答案◆】:
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民不聊生。直到贞观年间,经过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因为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也在不断恢复发展,所以被史家称为贞观之治。具体来说:唐太宗采取了如下措施,巩固统治: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经过隋末农民战争,唐太宗深刻体认到人民的巨大作用。他常说: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为了避免覆舟之祸,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在当太子时,李世民就宣布释放宫女三千人,贞观二年,再次释放宫女。这些宫女非常可怜,有的一辈子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更不要说有亲密关系了。
其次,唐太宗还取消了五十多种死刑。犯这种死刑的人改为断右脚,后来有人反映说这也太残酷了,又改为流刑。贞观六年,唐太宗到监狱里视察,还释放了四百名死刑犯。
贞观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全国才只有二十九个死刑犯。这就是"怨女三千出后宫,四百死囚来归狱"的故事,我们看到:这些珍惜生命的故事,就来自于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2)知人善用,任人惟贤。
古代历史学家认为:"治安之本,惟在得人。"用人是否得当是治理成功的关键。唐太宗早在当秦王时,就开始网罗人才,我们知道的有秦王府十八学士。
继位后,在中央重用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征等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房谋杜断"。李靖熟读兵书,善用兵法,而且文化修养也很高,所以有"出将入相"之才。魏征更不用说了,有满腹的治国理论,而且耻君不如尧舜。在这样一批辅政大臣的督导下,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最融洽的君臣关系。
此外,李世民还非常重视刺史、县令这些地方官员的人选。他说:"我在深宫之中,能听到看到的人和事非常有限。所以常常担心得睡不着觉,害怕地方上的刺史、县令这些地方官,没有好好地善待人民。我对许多刺史不熟悉,就把他们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做了好事,就给他们记在下面,作为升降赏罚的依据。"我们知道:贞观时期的地方刺史是李世民自己选的。县令则是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荐举。如果推荐的人不合格,推荐者是要负连带责任的。正因为李世民在地方官员的选拔上,特别用心,所以贞观时期的政治非常清明,老百姓能够安定愉快地生活。
(3)从谏如流,理性行政。
唐太宗是从隋末过来的,他清楚地看到隋炀帝刚愎自用,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去,最后导致国家败亡的事例。所以建国后,非常重视谏官的设置。他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治理天下,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大臣们共同努力,贡献各自的智慧。其中以魏征最为著名。所以贞观之治的成功,与大臣们敢于冒死进谏,唐太宗能够克服自己的虚荣心,宽怀纳谏是有很大关系的。
(4)实施藏富于民的基本经济国策。
我们说:唐太宗基本可以算是一个历史学家。特别注意以史为鉴。唐初共撰写了8部正史,占到24史的1/3。他非常注重从隋朝灭亡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我们知道:隋以国富而亡,所以唐太宗特别注意藏富于民。他认为:"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只有老百姓富裕了,社会和谐了,国家才能太平。唐太宗在位时,经常宣布减免赋税。此外,还推广义仓制度。让老百姓丰收的时候,多积累一些粮食,欠收的时候,就拿出来赈灾。这是政府提倡的社会救济制度,他为灾年提供了必要的储备,提高了人民的抗灾能力。所以贞观十六年,斗米才卖到5文钱,有的地方才3文钱,物价低廉,人民生活富庶。
贞观四年,海内安定,据史料记载:"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带粮"。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是封建时代难得的一个治世,所以被称为"贞观之治"。
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民不聊生。直到贞观年间,经过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因为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也在不断恢复发展,所以被史家称为贞观之治。具体来说:唐太宗采取了如下措施,巩固统治: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经过隋末农民战争,唐太宗深刻体认到人民的巨大作用。他常说: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为了避免覆舟之祸,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在当太子时,李世民就宣布释放宫女三千人,贞观二年,再次释放宫女。这些宫女非常可怜,有的一辈子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更不要说有亲密关系了。
其次,唐太宗还取消了五十多种死刑。犯这种死刑的人改为断右脚,后来有人反映说这也太残酷了,又改为流刑。贞观六年,唐太宗到监狱里视察,还释放了四百名死刑犯。
贞观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全国才只有二十九个死刑犯。这就是"怨女三千出后宫,四百死囚来归狱"的故事,我们看到:这些珍惜生命的故事,就来自于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2)知人善用,任人惟贤。
古代历史学家认为:"治安之本,惟在得人。"用人是否得当是治理成功的关键。唐太宗早在当秦王时,就开始网罗人才,我们知道的有秦王府十八学士。
继位后,在中央重用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征等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房谋杜断"。李靖熟读兵书,善用兵法,而且文化修养也很高,所以有"出将入相"之才。魏征更不用说了,有满腹的治国理论,而且耻君不如尧舜。在这样一批辅政大臣的督导下,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最融洽的君臣关系。
此外,李世民还非常重视刺史、县令这些地方官员的人选。他说:"我在深宫之中,能听到看到的人和事非常有限。所以常常担心得睡不着觉,害怕地方上的刺史、县令这些地方官,没有好好地善待人民。我对许多刺史不熟悉,就把他们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做了好事,就给他们记在下面,作为升降赏罚的依据。"我们知道:贞观时期的地方刺史是李世民自己选的。县令则是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荐举。如果推荐的人不合格,推荐者是要负连带责任的。正因为李世民在地方官员的选拔上,特别用心,所以贞观时期的政治非常清明,老百姓能够安定愉快地生活。
(3)从谏如流,理性行政。
唐太宗是从隋末过来的,他清楚地看到隋炀帝刚愎自用,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去,最后导致国家败亡的事例。所以建国后,非常重视谏官的设置。他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治理天下,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大臣们共同努力,贡献各自的智慧。其中以魏征最为著名。所以贞观之治的成功,与大臣们敢于冒死进谏,唐太宗能够克服自己的虚荣心,宽怀纳谏是有很大关系的。
(4)实施藏富于民的基本经济国策。
我们说:唐太宗基本可以算是一个历史学家。特别注意以史为鉴。唐初共撰写了8部正史,占到24史的1/3。他非常注重从隋朝灭亡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我们知道:隋以国富而亡,所以唐太宗特别注意藏富于民。他认为:"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只有老百姓富裕了,社会和谐了,国家才能太平。唐太宗在位时,经常宣布减免赋税。此外,还推广义仓制度。让老百姓丰收的时候,多积累一些粮食,欠收的时候,就拿出来赈灾。这是政府提倡的社会救济制度,他为灾年提供了必要的储备,提高了人民的抗灾能力。所以贞观十六年,斗米才卖到5文钱,有的地方才3文钱,物价低廉,人民生活富庶。
贞观四年,海内安定,据史料记载:"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带粮"。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是封建时代难得的一个治世,所以被称为"贞观之治"。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九品中正制”。
【◆参考答案◆】:"九品中正制"是魏国曹丕时制订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内容就是由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礼正",由他们察访本郡有才能的人士,列为九等,可备选用。这一制度在开始时起到了选贤任能的作用,增强了曹魏集团的实力。但是后来逐步演变为世族门阀培植自己势力的工具。
(5)【◆题库问题◆】:[单选]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的目的是()
A.在中国销售商品和掠夺原料
B.增进中英友好往来
C.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帮助中国发展经济
A.在中国销售商品和掠夺原料
B.增进中英友好往来
C.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帮助中国发展经济
【◆参考答案◆】:A
(6)【◆题库问题◆】:[单选]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三国的干涉下,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这三国是()
A.A.俄、德、法B.美、英、法C.美、德、法D.英、美、德
A.A.俄、德、法B.美、英、法C.美、德、法D.英、美、德
【◆参考答案◆】:A
(7)【◆题库问题◆】:[单选] 在佛教的宗派中,被中国所接受的是()。
A.华严宗
B.唯识宗
C.禅宗
D.天台宗
A.华严宗
B.唯识宗
C.禅宗
D.天台宗
【◆参考答案◆】:C
(8)【◆题库问题◆】:[单选] 元朝把哪里首次纳入中国版图()
A.甘肃
B.河南
C.海南
D.西藏
A.甘肃
B.河南
C.海南
D.西藏
【◆参考答案◆】:D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释褐试
【◆参考答案◆】:唐代科举授官考试名目。唐科举及第者仅予出身,须再赴吏部考试,合格后方能授官。古时没有官职爵位的平民称布衣,一般穿粗布褐衣。当了官才能脱去褐(布)衣,穿上官服。故称赴吏部考试为释褐试。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明代特务机构的代表是锦衣卫和东、西厂,合称“()”。
【◆参考答案◆】:厂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