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 中国古代也有击剑比赛吗?
【◆参考答案◆】:距今大约五千年前的青铜时代,中国古人已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并制作出了非常尖锐和锋利的青铜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剑"达到了一个顶峰,以吴国、越国铸的剑最为上乘,这就是《周礼·考工记》所谓"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名剑,著名的有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当时社会上也有佩剑、练剑、击剑的风尚。《后汉书·马廖传》云:"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时至唐代,舞剑兴盛起来,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描述公孙大娘舞剑绝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yào)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剑术精湛,如呈眼前。随着练剑、舞剑技术的进步,一种对抗的击剑比赛技术也发展起来。曹丕《典论》中记述了他同邓展的一次剑术比赛。一日曹丕与奋威将军邓展谈论剑法,曹丕认为邓展所谈技术已经落后了,邓展则要求与曹丕比试。这时大家正在吃甘蔗,便以甘蔗为剑下殿较量。结果曹丕接连三次取得胜利。到了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传统的刀、剑冷兵器便在自卫、健身、杂技表演方面继续发展。虽然我国古代击剑的技术不断发展,但遗憾的是,其始终没有脱离传统轨迹发展成现代击剑运动。
(2)【◆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儒教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体现了中国文化怎样的特质?
【◆参考答案◆】:儒学立教的根本是立足于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换言之,在儒家学者看来,人在人世所肩负的伦理义务和道德责任就是人生存的根本价值和意义,就是"性天之尊"所赋予人的天命,它本身就具有自身的圆满性和价值的绝对性。因此,儒家学者孜孜以求的精神觉悟、至圣人格,最终都是蕴藏在人伦日常生活之中的,从来没有走向远遁山林、不问世事。儒教的"天道"、圣境最终都是归于现世人生的。儒教传统具有宗教性与世俗性相融相混的特征。
(3)【◆题库问题◆】:[单选] 汉代的五经指的是()
A.《诗》、《书》、《礼》、《易》、《论语》
B.《诗》、《书》、《礼》、《易》、《春秋》
C.《诗》、《书》、《礼》、《乐》、《春秋》
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
A.《诗》、《书》、《礼》、《易》、《论语》
B.《诗》、《书》、《礼》、《易》、《春秋》
C.《诗》、《书》、《礼》、《乐》、《春秋》
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
【◆参考答案◆】:A
(4)【◆题库问题◆】:[单选] ()年,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
A.1948
B.1949
C.1950
D.1951
A.1948
B.1949
C.1950
D.1951
【◆参考答案◆】:B
(5)【◆题库问题◆】:[单选] 原始儒学经典中的“五经”是指()。
A.《诗》《书》《礼》《乐》《易》
B.《诗》《书》《礼》《论语》《孟子》
C.《论语》《孟子》《春秋》《大学》《中庸》
D.《诗》《书》《礼》《易》《春秋》
A.《诗》《书》《礼》《乐》《易》
B.《诗》《书》《礼》《论语》《孟子》
C.《论语》《孟子》《春秋》《大学》《中庸》
D.《诗》《书》《礼》《易》《春秋》
【◆参考答案◆】:D
(6)【◆题库问题◆】:[问答题] 什么叫“刑”?
【◆参考答案◆】:"五刑"和"九刑"分别指什么?刑是戗(qin)的借字,"刃、戗,刑也"(《集韵·唐韵》)。刑必留下创伤、疤痕,因而周代常以刑、杀并称。古人也经常兵、刑并提,"刑出于兵","大刑用甲兵"(《汉书·刑法志》),兵刑同制。在反复使用过程中,刑逐渐与兵分离,逐渐系统化。五刑是对中国古代法律中规定的五种主要刑罚手段的概括称呼,从最初形成到完善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五刑"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据说是黄帝时期东夷的领袖蚩尤和苗民所发明的"五虐之刑"(《尚书·吕刑》),即"劓(yì)、刵(âr)、椓(zhuï)、黥、丽"。禹灭三苗后,皋陶吸收三苗"旧五刑"的刑制,续成"墨、劓、刖、宫、大辟"五刑,割耳的刑罚施行在军中,新增的刖刑是砍掉腿或是敲掉膝盖骨。《国语·鲁语上》从施刑方法上总结,以甲兵、斧钺、刀锯、钻笮(zuï)、鞭扑为五刑。早期的五刑是通行于汉文帝之前的肉刑和死刑,断狱者有了定制可循,相对于夏桀、商纣等前代滥造酷刑是历史的进步。晋时以"死、髡(kn)、完、作、赎"为五刑,是隋唐五刑的滥觞和过渡。北朝时的北齐以"死、流、耐、鞭、杖"为五刑;北周改耐刑为徒刑;隋朝去鞭刑加笞刑,确定五刑刑名为"死、流、徒、杖、笞"。唐朝沿用而改其顺序为由轻至重,将五刑定型为"笞、杖、徒、流、死"。除五刑外,还有许多使用于朝堂内外的法外刑罚。直到清朝新刑律颁布,才开始建立了以自由刑为中心的,由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罚金、拘役等五种刑名组成的新体系。《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在早期史籍中,有不少关于西周九刑的记载,如"刑书九篇、周法九篇"。"九刑"应该是周公旦所作的刑书九篇。五刑是主要刑,而流、鞭、扑、赎是辅助刑,合称九刑。
(7)【◆题库问题◆】:[单选]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①实行科举取士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③提倡节俭④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8)【◆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何要在午时三刻行刑?
【◆参考答案◆】:我国古代非常注意死刑执行的时间,除了重要罪犯或在非常时期应立即处决的,从古代一直到清朝都是定在秋后处决。因为秋季草木凋零,呈现一派肃杀之气,行刑顺应天道肃杀之威。在执行死刑的具体日期上也有一定限制,如大祭祀日、致斋日、朔日、望日、上弦日、断屠日、二十四节气、假日、闰月全月以及雨未霁、天未晴都不能施刑。行刑的具体时辰也有规定,白天行刑必须等到午时,夜间行刑必须等到天明,这是各代的通例。"午时三刻"行刑并非古代法律的明确规定,而见于戏剧、小说。古代的时刻是两套计时单位,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划为一百刻。午时约合上午十一时至下午十三时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时,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在古人看来,此时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且,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其鬼魂总是会缠绕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与其有关联的人。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是习惯上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报应"和"因果轮回",认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卦》)。作为法官、监斩官、刽子手个人来说,单靠法律护身还不足以避免杀人获得的报应,还必须靠"午时三刻"的阳气以及其他手段匡正怯邪。
(9)【◆题库问题◆】:[单选] 316年灭亡西晋的政权是()
A.前秦
B.后秦
C.汉
D.成汉
A.前秦
B.后秦
C.汉
D.成汉
【◆参考答案◆】:C
(10)【◆题库问题◆】:[单选] 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是()。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伤寒杂病论》
D.《新修本草》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伤寒杂病论》
D.《新修本草》
【◆参考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