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简评夏宋关系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夏宋和战交替,和辽密切相关,没有迎来长期的和睦。宋初,拓跋氏与宋关系密切,其藩镇地位未被剥夺。夏太祖继迁叛宋后,夏宋矛盾不断加剧,战争随之扩大。联辽抗宋给北宋造成严重边患,也给西夏自身带来损失和影响,夏太宗明德时期一度与北宋修好。1038年,党项族领袖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成为北宋在西北最大的威胁。北宋采取强硬态度,拒绝承认,下令削夺赐予元昊的官爵及赵姓,禁止与西夏贸易往来,募人捕杀元昊。夏宋关系恶化。宋廷对西夏实力和宋本身的腐败程度并没有做正确估计,在战争中屡吃败仗。宋仁宗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期间,双方多次发生大规模战争,损失都很大。宋朝耗费大量军资,加速了国内的社会危机。西夏虽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经济上与北宋断绝贸易后,财力不给,亦无法承受持久的战争。结果双方订立"庆历和议",缓和了两国关系,促进了西北各族经济、文化交流。但西夏不愿向北宋称臣,也不愿听命于辽,使得夏宋矛盾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夏毅宗后期、夏惠宗时期,夏宋关系再度紧张。时值王安石为相,北宋改变被动、消极的边防战略,收复被占土地。但在宋元丰(1081年)四年宋军再次大败,北宋采取"出赛进筑"抑制西夏,西夏只能求助于辽。宋宣和元年(1119年),经辽斡旋,北宋全线停战,双方关系缓和。夏宋和战牵扯了北宋大量精力,使宋更无力对付辽。夏也在经济上遭受了损失。趁着夏宋鹬蚌相争,辽渔翁得利,又从宋谋取了更多岁币和物品。
(2)【◆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称谓中,哪个是庙号()。
A.哀帝
B.明太祖
C.建文帝
D.汉武帝
A.哀帝
B.明太祖
C.建文帝
D.汉武帝
【◆参考答案◆】:B
(3)【◆题库问题◆】:[判断题] 基诺族的“大房子”是母系家庭公社的产物。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4)【◆题库问题◆】:[单选]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下列哪本书中()
A.《韩非子》
B.《庄子》
C.《老子》
D.《墨子》
A.《韩非子》
B.《庄子》
C.《老子》
D.《墨子》
【◆参考答案◆】:A
(5)【◆题库问题◆】:[单选] 历史上著名的“贞佑二年”指的是下面哪一年:()
A.1211年
B.1212年
C.1213年
D.1214年
A.1211年
B.1212年
C.1213年
D.1214年
【◆参考答案◆】:D
(6)【◆题库问题◆】:[填空题] 公元382年,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的政权是()
【◆参考答案◆】:前秦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编目登记制度
【◆参考答案◆】:"部院衙门案卷,各立号簿,加谨收贮。遇迁转之日,将经管案卷逐卷交代,出具并无遗失甘结,送堂存案。"直省州县衙门文卷,粘接钤印后,也须"照依年月,编号登记,注明经承姓名,造册交待。"
(8)【◆题库问题◆】:[单选] 科举考试后,考中者被授予翰林院官职的是()。
A.传胪
B.进士一甲三名
C.庶吉士
D.举人
A.传胪
B.进士一甲三名
C.庶吉士
D.举人
【◆参考答案◆】:B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条鞭法
【◆参考答案◆】:
"鞭"又作"边"或"编"。简称为条法、鞭法、一条法,别称为明编法、类编法、通编法、总编法、条鞭均徭法、均地条鞭法等。泛指为化繁就简,一条编派的一切之名。诸如粮不分廒口,总收类解;差不分户则,以丁为准;粮差合而为一,皆出于地;丁不分上下,一体为银;地不分上下,一体出银,皆可谓之条鞭。专指明后期改革赋役制度的措施。即总括省府州县之赋役,并为一条,量地计丁,一条审编,一条科征,一条解运,一归于田。各地实施时间不一。
嘉靖十年(1531),始行于江西南赣地区。嘉靖末,巡按御史庞尚鹏在浙江普遍推广。万历九年(1581),在张居正主持下,推行于全国。内容也各有不同,包括:①赋、役内各自款目部分或全部合并,或赋与役全部款目并为一条。②并合后,量地计丁,以田为主,按丁田不同比例,或计亩征。③里甲伦派徭役改为逐年编派。④赋役等项折银交纳后,所需由官府雇募或买办。⑤征收和解运由官府负责。一条鞭法为明代服役制度一大变革。明初的赋税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赋以土地为物件征收,按田亩计算;役以人为物件征收,分按丁和按户征收两种,在征收内容上主要是征收实物和劳役,这种赋役制度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当时比较适合,但到明中叶,社会经济发生变化,一方面,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在迅速发展,于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一条鞭法应运而生,它将力役部分推入田赋,加强了力役由户丁转向土地的趋势,同时,折银制度和雇役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此外,由于赋税折银征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起了促进作用,从而更加繁荣了城乡经济。清初承明制,继续推行一条鞭法。雍正年间在此基础上正式改行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它上承唐宋两税,下启清代摊丁入亩,改变了历代赋和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位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又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鞭"又作"边"或"编"。简称为条法、鞭法、一条法,别称为明编法、类编法、通编法、总编法、条鞭均徭法、均地条鞭法等。泛指为化繁就简,一条编派的一切之名。诸如粮不分廒口,总收类解;差不分户则,以丁为准;粮差合而为一,皆出于地;丁不分上下,一体为银;地不分上下,一体出银,皆可谓之条鞭。专指明后期改革赋役制度的措施。即总括省府州县之赋役,并为一条,量地计丁,一条审编,一条科征,一条解运,一归于田。各地实施时间不一。
嘉靖十年(1531),始行于江西南赣地区。嘉靖末,巡按御史庞尚鹏在浙江普遍推广。万历九年(1581),在张居正主持下,推行于全国。内容也各有不同,包括:①赋、役内各自款目部分或全部合并,或赋与役全部款目并为一条。②并合后,量地计丁,以田为主,按丁田不同比例,或计亩征。③里甲伦派徭役改为逐年编派。④赋役等项折银交纳后,所需由官府雇募或买办。⑤征收和解运由官府负责。一条鞭法为明代服役制度一大变革。明初的赋税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赋以土地为物件征收,按田亩计算;役以人为物件征收,分按丁和按户征收两种,在征收内容上主要是征收实物和劳役,这种赋役制度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当时比较适合,但到明中叶,社会经济发生变化,一方面,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在迅速发展,于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一条鞭法应运而生,它将力役部分推入田赋,加强了力役由户丁转向土地的趋势,同时,折银制度和雇役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此外,由于赋税折银征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起了促进作用,从而更加繁荣了城乡经济。清初承明制,继续推行一条鞭法。雍正年间在此基础上正式改行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它上承唐宋两税,下启清代摊丁入亩,改变了历代赋和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位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又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牛李党争
【◆参考答案◆】:从宪宗至宣宗的四十余年间,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为首的世族官僚,及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寒门官僚两大集团。他们各自结党、相互倾轧,为祸甚烈,史称「牛李党争」或「朋党之争」。原来宪宗元和年间,李德裕之父李吉甫为相,主张对藩镇用兵。庶族出身的进士牛僧孺、李宗闵等应试策,反对对藩镇过分强硬,李吉甫怒而加以排斥,牛李二党由是交恶。后来李德裕任翰林学士,因恶中书舍人李宗闵曾讥其父吉甫,指责牛僧孺等藉科举营私舞弊,贬李宗闵为剑州刺史,连带被贬者共十余人。到牛僧孺等得势,又反过来贬逐李德裕一派。于是牛、李便各自交结宦官,党同伐异,作意气之争,使国乏诤臣、朝政荒废,加速了唐之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