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 现代新儒家指什么?
【◆参考答案◆】:"现代新儒家":指五四运动以来,以复兴儒家文化精神为追求的一种文化主张和文化思潮。近代以来,在文化危机语境中,一些人文知识分子,对儒学传统的隳堕痛心疾首,于是他们便以儒家精神的传承者自命,力图恢复儒家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要继承宋明理学的道德本体精神,主张由"内圣"开出"外王",从而为拯救中国人的精神、使中国走向富强、进而裨补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缺陷,提供良方。
(2)【◆题库问题◆】:[单选] 《法经》的制订者是()
A.李悝;
B.商鞅;
C.魏征;
D.吴起
A.李悝;
B.商鞅;
C.魏征;
D.吴起
【◆参考答案◆】:A
(3)【◆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如何理解和评价儒家的“贵和尚中”思想?
【◆参考答案◆】: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个本质性区别。贵和尚中虽然并不是儒家独有的思想,但是只是在儒家那里,贵和尚中的思想才得到最充分的阐释,并发展为一种规范和境界。在儒家看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西周末年的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就是说不同因素配合均衡,和谐统一,最利于事物健康生长发展;而相同因素虽完全一致,却丧失了内在生命力。孔子继承了这种重和去同思想,要求君子一方面以"和为贵"(《论语•学而》),一方面又要把握和坚持"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周而不比"(《论语•为政》)。而且儒家还将其提升到"道"的哲学高度,构想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将行而不悖"(《中庸》)的"太和"境界。"太和"的观念源自《易传》,即至高无上的和谐状态。不过,张载指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现、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正蒙•太和》)。就是说,这种和谐是蕴涵诸多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消长、转化过程的和谐。儒家将这种重和去同之"道",广泛应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既包含君臣、派别、朝野、父子、亲友、邻里等各种关系,也包括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本国与外国的关系。儒家还将这一思想应用贯彻到思想学术领域,在坚持自己基本观念、核心思想前提下,不仅对儒学产生以前的思想文化遗产采取批判继承态度,也对道、法、佛、阴阳五行等家思想进行批判吸收、融汇兼容,从而不断充实完善、更新发展自己。佛道等家虽也有对它家学说的兼容渗透,但不及儒学,故儒学能成其大。这也鲜明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如何才能实现"和"呢?孔子将(《尚书•大禹谟》)中的"允执厥中"思想继承并提升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后来,宋明理学从哲学角度对"中庸"进行阐释发挥,朱熹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庸"被儒家视为贯穿万物万事的"道"和"理"。"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不过度也无不及。"中"也指对事物的态度,既不"狂",也不"狷"。"中"还指人对事物处理原则与方法,"一阴一阳之谓道……善为之者,损其有余,益其不足;抑其太过,举其不及,大要归诸中和而已矣"(《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答李大卿书》),凡事叩其两端而取中,便能实现和,保证和谐。在中国文化中影响久远的中庸之道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虽然也包涵有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但在实行时,也常在是非、善恶、美丑间兼顾,甚至抹杀界限,力图使对立双方达成平衡,求得经久不渝的稳定。而且儒家还主张"中"以"礼"为原则,"礼"对"和"有制约指导作用,"中庸之道"便显示出保守性。不过,贵和尚中思想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还是主导方面的。它使得中国人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这无论对国家、集体还是个人的生存发展都是有益的。同时也培养了中华民族崇尚团结、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它还教中国人为人处事力求中正适度,把握好分寸火候,防止因走极端而走向反面。
(4)【◆题库问题◆】:[填空题] 总体说,理学是以()为核心的精致的哲理化儒学。
【◆参考答案◆】:伦理道德
(5)【◆题库问题◆】:[问答题] “壮”、“强”、“艾”各指多大年龄?
【◆参考答案◆】:古代男子三十岁为壮,按照《礼记·曲礼上》的说法:"三十曰壮,有室。"意思就是说三十岁时,人的身体发育已经完成,已经是壮年,应该有家室了。成家就要担负起责任,所以,孔子在《论语》中说"三十而立"。古代四十称"强"。《礼记·曲礼上》记载:"四十曰强,而仕。"意思是说男子到了四十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就可以出仕做官了。后遂以"强仕"为四十岁的代称。如《梁书·张纲传》:"且年甫强仕,方申才力。"艾则是指男子五十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孔颖达疏:"发苍白如艾也。"艾草的颜色为苍白色,也就是说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头发就苍白如艾。也指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如桓宽《盐铁论·未通》曰:"五十以上曰艾老。"唐代刘禹锡在《汝州谢上表》中也有"伏蒙圣泽,救此天灾,疲羸再苏,幼艾同感"的句子。
(6)【◆题库问题◆】:[单选] 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图(图10-1)、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签字仪式图(图10-2),关于两图内在联系的论述最准确的是()
A.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
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国家统一
C.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新中国的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主要前提
A.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
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国家统一
C.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新中国的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主要前提
【◆参考答案◆】:D
(7)【◆题库问题◆】:[多选]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内容是()。
A.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
B.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
C.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D.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A.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
B.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
C.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D.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参考答案◆】:A, B, C, D
(8)【◆题库问题◆】:[单选] 被誉为“闽西土地革命之先声”的是()
A.后田暴动
B.平和暴动
C.金砂暴动
D.蛟洋暴动
A.后田暴动
B.平和暴动
C.金砂暴动
D.蛟洋暴动
【◆参考答案◆】:A
(9)【◆题库问题◆】:[问答题] “佞人”是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现代汉语对于"佞"的解释是,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带有贬义。其实,"佞"字最初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是个坏字眼,它的本义是思维敏捷、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但是过分地靠花言巧语取悦于人,就近似于奴颜媚骨、低三下四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这样,"佞"的意义便逐渐向贬义过渡,以至于人们常把它和"奸"连用,说到小人时往往加上"奸佞"二字,最初的意义也就慢慢丧失了。"佞人"也就由口才好的人变为指靠花言巧语向人献媚的人了。唐代宇文士这个人特别会巴结逢迎,专拣好话给皇上听,有一次唐太宗说一棵树很好,他也逢人就夸这棵树好,太宗知道了,就说他是一个逢迎阿谀的佞人。
(10)【◆题库问题◆】:[单选] 《周易》包括《经》和()两部分。
A.传
B.像
C.卦
D.言
A.传
B.像
C.卦
D.言
【◆参考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