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列举明清重要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明末清初三大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主张世界是物质的,发展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主张"耕者有其田"。黄宗羲,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思想。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反对理学,主张"经世致用"。清朝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戴震,主张世界是物质的,批判程朱理学。
(2)【◆题库问题◆】:[单选] 还没有历史文献记载的历史时代称为()。
A.上古时代
B.远古时代
C.原始社会
D.史前时代
A.上古时代
B.远古时代
C.原始社会
D.史前时代
【◆参考答案◆】:D
(3)【◆题库问题◆】:[填空题] 原始社会分为两个时期,就是()时期和()时期。
【◆参考答案◆】:原始群;氏族公社
(4)【◆题库问题◆】:[问答题] 夏文化的范畴如何?有哪些代表性遗址?
【◆参考答案◆】:
夏文化的中心区域在豫西伊洛河流域和晋南涑汾河流域。其中又以河南的洛阳平原以及登封、禹州一带和山西西南部汾水中下游一带为中心。考古工作者曾在这一区域发现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其代表性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从已发现的宫殿基址、青铜工具、兵器、礼器及墓葬特征来看,应属于夏代的文化遗存。夏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仍以石、木、骨、角、蚌制品为主,但许多工具比以前的精良,金属的冶炼已经开始。
在夏文化遗址里,还发现有骨器制造作坊和陶窑遗址,出土的陶器在形制、纹饰和器物群的组合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征,既继承河南龙山文化的特点,又在某些方面不同于河南龙山文化,与商前期的二里岗文化也有一定的差别。综合来看,堰师二里头文化出现了不少新的内涵,很可能反映了夏朝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夏文化的中心区域在豫西伊洛河流域和晋南涑汾河流域。其中又以河南的洛阳平原以及登封、禹州一带和山西西南部汾水中下游一带为中心。考古工作者曾在这一区域发现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其代表性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从已发现的宫殿基址、青铜工具、兵器、礼器及墓葬特征来看,应属于夏代的文化遗存。夏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仍以石、木、骨、角、蚌制品为主,但许多工具比以前的精良,金属的冶炼已经开始。
在夏文化遗址里,还发现有骨器制造作坊和陶窑遗址,出土的陶器在形制、纹饰和器物群的组合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征,既继承河南龙山文化的特点,又在某些方面不同于河南龙山文化,与商前期的二里岗文化也有一定的差别。综合来看,堰师二里头文化出现了不少新的内涵,很可能反映了夏朝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5)【◆题库问题◆】:[填空题] 元人著述中记载了一位对棉纺织技术在长江下游地区推广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劳动妇女,她叫()。
【◆参考答案◆】:黄道婆
(6)【◆题库问题◆】:[填空题] 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主要文化遗存为()
【◆参考答案◆】:仰韶文化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侨人
【◆参考答案◆】:
东晋南朝时期特指寓居南方之北来人口。西晋末中原大乱,自东晋元帝寓居江左,百姓纷自北南奔,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置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准其暂挟注本郡,免除赋役。日久侨人安家定居,数经土断,多以其居地为籍,纳税服役同于郡县土著编户.土断东晋南朝撤消侨州郡县,将侨人编入所在郡县户籍,谓之土断。两晋、南朝时重要措施之一,即以土著为断。指以现居地为准,将人户著之于籍。其旨意、方法因时而有差异。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上疏,咸用土断,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以纠九品中正制之流弊,是为土断之始。晋廷东迁后,北方侨人日回月徙,南方流民去来纷杂。侨州郡县无定界,侨人皆免调役。侨姓士族广占田园,隐匿人口,朝廷赋役日削。政府为明考课、定税收,先后于成帝咸和中、咸康七年(341)、哀帝兴宁二年(364)和安帝义熙九年(413)多次实行土断。咸康七年(341年)诏核实编户,令王公以下至庶人皆正土断白籍。哀帝兴宁二年(364年)三月初一庚戌日,桓温厉行土断,检括户口,称「庚戌土断」。安帝义熙九年(413年)太傅刘裕再申前令,取消白籍,裁并侨州郡县,史称"义熙土断",一时"财阜国丰","豪强肃然"。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齐高帝建元三年(481)、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和陈文帝天嘉元年(560),亦曾多次土断,但执行中巧伪甚多,或窃注黄籍,或却而复注,故成效甚微。
东晋南朝时期特指寓居南方之北来人口。西晋末中原大乱,自东晋元帝寓居江左,百姓纷自北南奔,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置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准其暂挟注本郡,免除赋役。日久侨人安家定居,数经土断,多以其居地为籍,纳税服役同于郡县土著编户.土断东晋南朝撤消侨州郡县,将侨人编入所在郡县户籍,谓之土断。两晋、南朝时重要措施之一,即以土著为断。指以现居地为准,将人户著之于籍。其旨意、方法因时而有差异。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上疏,咸用土断,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以纠九品中正制之流弊,是为土断之始。晋廷东迁后,北方侨人日回月徙,南方流民去来纷杂。侨州郡县无定界,侨人皆免调役。侨姓士族广占田园,隐匿人口,朝廷赋役日削。政府为明考课、定税收,先后于成帝咸和中、咸康七年(341)、哀帝兴宁二年(364)和安帝义熙九年(413)多次实行土断。咸康七年(341年)诏核实编户,令王公以下至庶人皆正土断白籍。哀帝兴宁二年(364年)三月初一庚戌日,桓温厉行土断,检括户口,称「庚戌土断」。安帝义熙九年(413年)太傅刘裕再申前令,取消白籍,裁并侨州郡县,史称"义熙土断",一时"财阜国丰","豪强肃然"。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齐高帝建元三年(481)、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和陈文帝天嘉元年(560),亦曾多次土断,但执行中巧伪甚多,或窃注黄籍,或却而复注,故成效甚微。
(8)【◆题库问题◆】:[单选] 辽朝投下州的归属是()
A.贵族个人
B.国家拥有
C.皇帝私人
D.朝廷政府
A.贵族个人
B.国家拥有
C.皇帝私人
D.朝廷政府
【◆参考答案◆】:D
(9)【◆题库问题◆】:[问答题] 西汉与匈奴关系如何?
【◆参考答案◆】:西汉一代,汉与匈奴的关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⑴、刘邦至景帝时期的屈辱性的“和亲”阶段。楚汉战争时,中原疲于征战,匈奴日益强盛,对新主西汉帝国形成严重威胁。公元前200年,匈奴发军攻太原郡,刘邦亲自率军击匈奴结果酿成“白登之围”,解围后,汉与匈奴结和亲之约。汉以宗室公主嫁与单于,每年送去大批丝绸、粮食、酒等财物,借此缓解匈奴的侵扰,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但和亲并未制止匈奴的进犯,他们依旧“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众”。 ⑵、汉武帝时残酷战争阶段。汉武帝即位后,国家已积聚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战马增多,战士有了较好的训练,反击匈奴的条件成熟。于是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 ①公元前127年,河南之役,卫青收复河南地,解除了匈奴对首都长安的威胁; ②前121年,河西之役,霍去病收复河西四郡,为汉通西域开辟了重要道路; ③漠前119年,北之役,卫青、霍去病击溃匈奴主力,从此匈奴北徙漠北。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匈奴已经无力向汉王朝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汉与匈奴冲突的重心地域转移到西域方向。 ⑶、昭君出塞及以后的和睦相处阶段。汉武帝击败匈奴后,西汉与匈奴仍维持着和亲关系,不过这时的和亲与汉初已大不相同,不是屈辱性的和亲。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加强了汉匈关系,从此汉匈长期友好直至汉末。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明末农民战争中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在西安建国,国号“()”。
【◆参考答案◆】: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