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讨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标志时,出现了四种不同的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A.重庆谈判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A.重庆谈判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参考答案◆】:B
(2)【◆题库问题◆】:[单选] 《周礼》《仪礼》()是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书,俗称“三礼”。
A.《鲁礼》
B.《礼记》
C.《夏礼》
D.《问礼》
A.《鲁礼》
B.《礼记》
C.《夏礼》
D.《问礼》
【◆参考答案◆】:B
(3)【◆题库问题◆】:[单选] 1979年1月1日,邓小平再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并被评选为上一年度的世界风云人物,他能够获选是因为()
A.率军挺进大别山
B.指挥淮海战役
C.领导改革开放
D.发表南方讲话
A.率军挺进大别山
B.指挥淮海战役
C.领导改革开放
D.发表南方讲话
【◆参考答案◆】:C
(4)【◆题库问题◆】:[问答题] 你知道“邪魔外道”的真正涵义吗?
【◆参考答案◆】:"邪魔外道"语出《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时,参加辩经大会。会上,他与五千人辩难而难逢敌手。要说的是,这五千人中有两千是外道人士。可"外道人士"是什么意思呢?"外道人士"就是不明佛法的人,其中有"邪"有"魔"。前者是指走了歧路而向心外求法的人,后者是指妨害佛法的人(包括异教徒)。由此也可见唐僧与人辩难时的精彩,因为这些外道人士的"不明"不是不知道,而是偏执。对付偏执的人自然是要有大智慧、大手段的。
(5)【◆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著名书法艺术家有哪些?试分析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1)一幅书法作品往往与作者的心意交相呼应、融会贯通,即所谓的"书如其人"。(2)可选择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大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等,或现、当代的一些书法家,对其主要作品及其艺术风格进行介绍和分析。(3)答题内容不求全面,可以抓住一点,兼及其它方面的内容。(4)允许学生发表发表自己的看法,但需较为客观,能够自圆其说。
(6)【◆题库问题◆】:[问答题] 古代“足衣”指什么?
【◆参考答案◆】:古代足衣指的是袜子。袜,亦作"韈"、"韤"、"襪"等。《释名·释衣服》:"韤,末也。在脚末也。"袜子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早期以皮革制成。"韈"、"韤"均指皮质袜子,然前者指生皮袜,后者指熟皮袜,二者形制相近,多用高筒,同时为了穿脱的方便,皮袜的筒部留有开口,但却容易散热,所以袜筒上又设计了带子,用来将筒口束紧,穿着时以带系结于踝,此外,由于质地结实,也可以直接行走于地,以代鞋履。大约到秦汉时期,袜子的质料由厚重的皮革改为柔软的布帛。曹植《洛神赋》就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西汉以后的袜子曾有实物出土,一般多以纺织品为之,有罗袜、绢袜、锦袜、绫袜、布袜等,多作成高筒,又因布帛本身不具有弹性,穿着时容易滑落,故需以带缚之。东汉以降,随着纺织技术的改进,布帛袜子具有了一定的伸缩性,袜筒容易服贴于腿,因而不再需要开口和带子。
(7)【◆题库问题◆】:[单选] 张衡是下列哪一学说的代表人物?()
A.盖天说
B.日心说
C.浑天说
D.宣夜说
A.盖天说
B.日心说
C.浑天说
D.宣夜说
【◆参考答案◆】:C
(8)【◆题库问题◆】:[问答题] 古人的号是怎么起的?
【◆参考答案◆】:古人的名字中除了姓、氏、名、字外,还经常有个"号",比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那么,古人名字里的"号"又是怎么回事呢?"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称别人的号是为了表示尊敬,自己称号一般只用于自己的作品中。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我们熟知的唐代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宋代苏轼号东坡居士、辛弃疾号稼轩居士,明代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清代郑燮号板桥等。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名、字,如苏东坡、郑板桥。到了明清时代,人们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号不像取姓名那样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而是由使用者本人所起,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彰显使用者的某种审美趣味。别号中常见的"道人"、"山人"、"居士"、"翁"、"叟"之类就是自号者鄙视利禄、看透红尘的志趣体现。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即所谓的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足见其审美品位!欧阳修还有个"醉翁"的号,想必大家也会想到他在《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那样动情的心志抒发吧。当然,也有很多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而已。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三长制
【◆参考答案◆】:
三长制是北魏中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孝文帝太和十年(486),纳内秘书令李冲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必须由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职掌为每四年造一次户籍,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兵役及照顾孤贫老弱等。邻长可免除一夫征戍,里长二,党长三。推行三长制使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岁贯彻均田令、发展生产和加强中央集权均有利。废除宗主督护制和实行三长制,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不少守旧派的反对。但在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和李冲等执政大臣的坚持下,三长制得以继续实施。三长制之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所征租调有所根据及确立准则,加上大量的隐匿户得以清查,因此数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几倍,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一时天下称为便利。北魏后来的均田制,就是在三长制的基础上推行的。
三长制是北魏中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孝文帝太和十年(486),纳内秘书令李冲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必须由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职掌为每四年造一次户籍,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兵役及照顾孤贫老弱等。邻长可免除一夫征戍,里长二,党长三。推行三长制使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岁贯彻均田令、发展生产和加强中央集权均有利。废除宗主督护制和实行三长制,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不少守旧派的反对。但在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和李冲等执政大臣的坚持下,三长制得以继续实施。三长制之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所征租调有所根据及确立准则,加上大量的隐匿户得以清查,因此数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几倍,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一时天下称为便利。北魏后来的均田制,就是在三长制的基础上推行的。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算缗”、“告缗”
【◆参考答案◆】:都是汉武帝时期出台的打击商人的经济政幕。其中"算缗"开始推行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内容是商人、手工业者和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资产。如果商人瞒报或者是虚报自己的财产,那么不仅要没收所有财产还要罚戍边一年。"告缗"在"算缗"实行的五年后开始推行,即汉武帝元鼎四年。内容是鼓励百姓相互告发身边没有按照"算缗"制度缴纳税钱、隐瞒财产的人,并按照规定将没收财产一半奖励告发者。自此绝大多数的商人宣告破产,政府则收获了大量的财产、奴婢和私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