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他表达了小生产者()
A.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B.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C.要求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
D.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A.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B.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C.要求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
D.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参考答案◆】:D
(2)【◆题库问题◆】:[问答题] 什么叫“刑”?
【◆参考答案◆】:"五刑"和"九刑"分别指什么?刑是戗(qin)的借字,"刃、戗,刑也"(《集韵·唐韵》)。刑必留下创伤、疤痕,因而周代常以刑、杀并称。古人也经常兵、刑并提,"刑出于兵","大刑用甲兵"(《汉书·刑法志》),兵刑同制。在反复使用过程中,刑逐渐与兵分离,逐渐系统化。五刑是对中国古代法律中规定的五种主要刑罚手段的概括称呼,从最初形成到完善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五刑"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据说是黄帝时期东夷的领袖蚩尤和苗民所发明的"五虐之刑"(《尚书·吕刑》),即"劓(yì)、刵(âr)、椓(zhuï)、黥、丽"。禹灭三苗后,皋陶吸收三苗"旧五刑"的刑制,续成"墨、劓、刖、宫、大辟"五刑,割耳的刑罚施行在军中,新增的刖刑是砍掉腿或是敲掉膝盖骨。《国语·鲁语上》从施刑方法上总结,以甲兵、斧钺、刀锯、钻笮(zuï)、鞭扑为五刑。早期的五刑是通行于汉文帝之前的肉刑和死刑,断狱者有了定制可循,相对于夏桀、商纣等前代滥造酷刑是历史的进步。晋时以"死、髡(kn)、完、作、赎"为五刑,是隋唐五刑的滥觞和过渡。北朝时的北齐以"死、流、耐、鞭、杖"为五刑;北周改耐刑为徒刑;隋朝去鞭刑加笞刑,确定五刑刑名为"死、流、徒、杖、笞"。唐朝沿用而改其顺序为由轻至重,将五刑定型为"笞、杖、徒、流、死"。除五刑外,还有许多使用于朝堂内外的法外刑罚。直到清朝新刑律颁布,才开始建立了以自由刑为中心的,由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罚金、拘役等五种刑名组成的新体系。《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在早期史籍中,有不少关于西周九刑的记载,如"刑书九篇、周法九篇"。"九刑"应该是周公旦所作的刑书九篇。五刑是主要刑,而流、鞭、扑、赎是辅助刑,合称九刑。
(3)【◆题库问题◆】:[单选] 对四民的论述最早出自以下哪一部著作中?()
A.《管子》
B.《论语》
C.《墨子》
D.《荀子》
A.《管子》
B.《论语》
C.《墨子》
D.《荀子》
【◆参考答案◆】:A
(4)【◆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哪项属于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的特点?()
A.顶上刻有姿态不同的美女,凌空飞舞
B.洞窟里雕有佛像、飞天、供养人
C.是我国雕刻艺术的瑰宝
D.洞窟里有很多塑像、壁画
A.顶上刻有姿态不同的美女,凌空飞舞
B.洞窟里雕有佛像、飞天、供养人
C.是我国雕刻艺术的瑰宝
D.洞窟里有很多塑像、壁画
【◆参考答案◆】:D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假名公田
【◆参考答案◆】:东汉初期,由于人口锐减,各地有大片荒芜无主的“公田”。东汉朝廷除了将这些“公田”的一部分赐给功臣贵族外,主要用于“赋民”或“假民”耕种。“赋”与“赐”同义,即给予。赋民公田,就是将国家所有土地给予贫民耕种。接受赋田的农民,也就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成为按法令独立向国家缴纳租税的自耕农。接受假田的贫民,在性质上变成了国家的佃农,向国家缴纳赋税。朝廷有时给予粮种、耕牛加以扶植。东汉初期实行赋民公田或假民公田之策,目的都在于解决破产农民无地耕种的问题,东汉在明帝、章帝时期多为赋民公田,和帝、安帝时期多行假民公田。
(6)【◆题库问题◆】:[单选] 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这场改革()
A.使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A.使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参考答案◆】:C
(7)【◆题库问题◆】:[单选] 东汉时,人们称石油为()。
A.石漆
B.石油
C.石脂水
D.猛火油
A.石漆
B.石油
C.石脂水
D.猛火油
【◆参考答案◆】:A
(8)【◆题库问题◆】:[填空题] 科学是指人们所获取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和()的知识体系。
【◆参考答案◆】:现象;规律
(9)【◆题库问题◆】:[单选] 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被废除是在()。
A.清末"新政"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仿行宪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A.清末"新政"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仿行宪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参考答案◆】:A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什么事情才算是“天经地义”的?
【◆参考答案◆】:这个问题得看什么时候来作答了。《左传》那个时候给出的回答是:"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个回答还是有些笼统的,唐朝的"礼"和宋明理学理解的"礼"都是不同的。不然儿子娶父亲小妾的事怎么看都是大逆不道的,可事实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就是这样的,难不成就天塌地陷、国将不国了?可见"礼"并非像《左传》宣称的那样恒久不变,绝对正确。对此,有一种说法,认为"礼"的具体条例可以变更,但精神还是永久不变的。可我们再问一句,礼的精神是什么?规范人相互间的行为,使得和睦相处。可这种精神恐怕只是安了一个"礼"的名字吧,或者空洞得仅仅剩下了一个"好"的内涵。而所谓的"天经地义"说到底还是人对自己向上一面的恒久的抽象肯定。有了这重肯定,人办起事来才会觉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