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关于商朝频繁迁都以及盘庚迁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商朝频繁迁徙的原因,人们的猜测包括土地贫瘠说和地质灾害说。
B.盘庚时期社会区域稳定,定都在殷墟,自然生态环境适应国都的建设和发展,国家开始走上稳定的生活状态。
C.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发展关键性的转折点,国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得到了充分的积累。
D.上述三项都对
A.商朝频繁迁徙的原因,人们的猜测包括土地贫瘠说和地质灾害说。
B.盘庚时期社会区域稳定,定都在殷墟,自然生态环境适应国都的建设和发展,国家开始走上稳定的生活状态。
C.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发展关键性的转折点,国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得到了充分的积累。
D.上述三项都对
【◆参考答案◆】:D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春秋战国时著名良史的姓名和事迹。
【◆参考答案◆】:春秋初期各国史官地位仍然显贵,保管大量重要的档案典籍。同时史官也记载重大国政事件。春秋时晋国董狐,其事迹是:晋灵公十四年(公元607年)晋卿赵盾因避晋灵公杀害而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灵公赵盾复回,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大史认为赵盾出走而未越境,返国而不讨其杀君责,故杀灵公之责在赵盾,因此在简策上记载道"赵盾弑其君"。孔子说:"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春秋时齐国大史,其事迹是:齐庄公六年(公元前548)年齐大夫崔杼杀齐君,大使依据书法记"崔杼弑其君"。崔杼怒,杀大史,大史两个兄弟继续写同一句话,都被杀。最后一个兄弟仍依书法直书,崔杼不敢再杀。
(3)【◆题库问题◆】:[判断题] 中国古代没有单独的民法。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4)【◆题库问题◆】:[填空题] 生动描绘北宋开封商业繁荣盛况的风俗画《()》是宋人张择端所画。
【◆参考答案◆】:清明上河图
(5)【◆题库问题◆】:[填空题] 公元230年,孙权派军航至__这是我国古代文献有关大陆人到台湾的最早记录。
【◆参考答案◆】:夷洲
(6)【◆题库问题◆】:[单选] 一位北魏妇女,头戴纱制笼冠,身穿大袖上衣和着地长裙,系着腰带。这种"胡人汉服"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习俗上相互影响②说明的是已经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服的喜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7)【◆题库问题◆】:[单选] 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以下哪一篇散文不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作品?()
A.《始得西山宴游记》
B.《醉翁亭记》
C.《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D.《石渠记》
A.《始得西山宴游记》
B.《醉翁亭记》
C.《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D.《石渠记》
【◆参考答案◆】:B
(8)【◆题库问题◆】:[填空题] 宋代江南农业产量的大幅提高导致出现了“()”之类的谚语。
【◆参考答案◆】:苏湖熟,天下足
(9)【◆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对商朝和夏朝之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夏朝晚期的情景,认为夏桀是暴君等,都是商人带有宣传性的介绍。
B.夏朝历史是商本着客观的原则撰写的。
C.商人是趁着夏朝内部矛盾激化的时候,外来进攻取代了夏朝。
D.扩张与反冲,形成当时夏朝和商之间的一种关系。
A.夏朝晚期的情景,认为夏桀是暴君等,都是商人带有宣传性的介绍。
B.夏朝历史是商本着客观的原则撰写的。
C.商人是趁着夏朝内部矛盾激化的时候,外来进攻取代了夏朝。
D.扩张与反冲,形成当时夏朝和商之间的一种关系。
【◆参考答案◆】:B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尚书台
【◆参考答案◆】:
官署名。秦、西汉少府有尚书署,掌收发诏命奏章。东汉称尚书台,亦号中台、内台,仍设宫禁中,职权进一步扩大,名义上隶属少府,实则只属皇帝,是参与决策命令、综理国事的政务中枢。各级官府奏章皆呈送尚书台,由其拆阅、裁定、记录、转呈、代奏,并向皇帝提供建议,参议政事。皇帝有成命,由其拟诏出令,下达三公府,有时不经三公,径下九卿。主管官员对诏令有异议,有权驳议。
官吏选举、任免、课考、弹劾、诛赏、刑狱,无所不总。上自中央九卿,下至州郡,一切行政事务,由其分曹监督管理。虽置三宫,形同虚设,权归台阁。太傅、太尉、大将军等大臣如加"录尚书事"衔,始可参与国政,综理政务,成为真宰相。长官为尚书令,次官为尚书仆射,总领台事,参议朝事。左、右丞各一员,掌台内具体事务及监督诸曹。设尚书六员,分领三公、吏,二千石(后又分曹)、民、客(后分南北主客)、中都官诸曹,曹各置郎(侍郎、郎中)、令史。东汉末,仆射分置左、右。和帝以后,信用宦官,中常侍出纳王命,与尚书台分权。魏、晋以后,改称尚书省。然魏、晋、南朝宋、齐往往台、省互称。
官署名。秦、西汉少府有尚书署,掌收发诏命奏章。东汉称尚书台,亦号中台、内台,仍设宫禁中,职权进一步扩大,名义上隶属少府,实则只属皇帝,是参与决策命令、综理国事的政务中枢。各级官府奏章皆呈送尚书台,由其拆阅、裁定、记录、转呈、代奏,并向皇帝提供建议,参议政事。皇帝有成命,由其拟诏出令,下达三公府,有时不经三公,径下九卿。主管官员对诏令有异议,有权驳议。
官吏选举、任免、课考、弹劾、诛赏、刑狱,无所不总。上自中央九卿,下至州郡,一切行政事务,由其分曹监督管理。虽置三宫,形同虚设,权归台阁。太傅、太尉、大将军等大臣如加"录尚书事"衔,始可参与国政,综理政务,成为真宰相。长官为尚书令,次官为尚书仆射,总领台事,参议朝事。左、右丞各一员,掌台内具体事务及监督诸曹。设尚书六员,分领三公、吏,二千石(后又分曹)、民、客(后分南北主客)、中都官诸曹,曹各置郎(侍郎、郎中)、令史。东汉末,仆射分置左、右。和帝以后,信用宦官,中常侍出纳王命,与尚书台分权。魏、晋以后,改称尚书省。然魏、晋、南朝宋、齐往往台、省互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