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填空题]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创办于()运动期间。
【◆参考答案◆】: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2)【◆题库问题◆】:[单选] 我国针灸学的第一部专著《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皇甫谧
B.王叔和
C.孙思邈
D.李时珍
A.皇甫谧
B.王叔和
C.孙思邈
D.李时珍
【◆参考答案◆】:A
(3)【◆题库问题◆】:[填空题] 南宋军民和金占领区军民进行了抗金斗争,其中最著名的抗金将领有()、韩世忠等人。
【◆参考答案◆】:岳飞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唐朝租调法
【◆参考答案◆】:唐朝租庸调法规定,受田男子每年向国家缴纳谷物二石,叫做"租",(1分)约绢二丈、锦三两、叫做"调",(1分)壮年男子每年服徭役20夭,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代役,叫做"庸"。(2分)唐初赋役比前代有所减轻,特别是纳绢代役的规定,保证了农时,有利农业的发展(1分)
(5)【◆题库问题◆】:[填空题] 1927年11月,中共领导的湘赣边界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民主政府成立,()任主席。
【◆参考答案◆】:谭震林
(6)【◆题库问题◆】:[问答题] 古人怎么排行?
【◆参考答案◆】:现代人给家中兄弟姐妹排行一般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表示,既简单又明了。不过古人为兄弟姐妹排行可有讲究,他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出一个名称,分别以"伯、仲、叔、季"表示。"伯"就是老大,也可以用"孟"表示,不过"孟"多指庶出的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古人在"字"前常加排行的次序。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字仲尼,他在家就是排行老二。下一辈称呼上一辈时,如果是父亲的哥哥,就叫做伯父,这和我们现代的称呼是一致的;父亲的大弟弟称为仲父;仲父下面的一个弟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为季父。不过现在父亲的所有弟弟都被称为叔父了。《史记·项羽本纪》中"其季父项梁"说的就是项羽最小的叔叔叫项梁。后来,"伯仲"常常连用在一起代指兄弟,有时也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就是说《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百年来谁能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呢?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淝水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
【◆参考答案◆】: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其影响深远。前秦失败的原因:(1)前秦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它的统治基础还不稳固。那些投降前秦的各族贵族,希望分裂前秦,自己建立政权。(2)苻坚骄傲轻敌。(3)前秦的军队是从各族人民中强征而来的,兵虽多,战斗力去不强。(4)在具体的战争中,苻坚指挥失误。东晋胜利的原因:(1)"北府兵"的成员多由北方流亡而来的农民组成,有强烈抵抗的决心,经过军事训练,人数虽少,战斗力却很强。(2)晋军谢玄等指挥正确,利用前秦军队一退不可收拾,引兵渡河追击,秦军大败。
(8)【◆题库问题◆】:[问答题] 材料一英国固定式动力源装机容量统计表(单位:千马力)根据材料一,归纳英国固定式动力源装机容量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装机容量逐渐增加;工业革命的开展(或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五经
【◆参考答案◆】: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尚书》、《诗》、《礼》、《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诗》,又称《诗经》,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尚书》、《诗》、《礼》、《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诗》,又称《诗经》,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什么事情才算是“天经地义”的?
【◆参考答案◆】:这个问题得看什么时候来作答了。《左传》那个时候给出的回答是:"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个回答还是有些笼统的,唐朝的"礼"和宋明理学理解的"礼"都是不同的。不然儿子娶父亲小妾的事怎么看都是大逆不道的,可事实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就是这样的,难不成就天塌地陷、国将不国了?可见"礼"并非像《左传》宣称的那样恒久不变,绝对正确。对此,有一种说法,认为"礼"的具体条例可以变更,但精神还是永久不变的。可我们再问一句,礼的精神是什么?规范人相互间的行为,使得和睦相处。可这种精神恐怕只是安了一个"礼"的名字吧,或者空洞得仅仅剩下了一个"好"的内涵。而所谓的"天经地义"说到底还是人对自己向上一面的恒久的抽象肯定。有了这重肯定,人办起事来才会觉得踏实。
相关推荐
我来解答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