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当神宗、王安石锐意变法之际,独愀然以为未当,退而著史,……垂二十年而书成……其书衣被沾溉于后世,至今不能废。这是指()。
A.司马迁著述《太史公记》
B.刘知几创制《史通》
C.司马光撰就《资治通鉴》
D.章学诚《文史通义》
A.司马迁著述《太史公记》
B.刘知几创制《史通》
C.司马光撰就《资治通鉴》
D.章学诚《文史通义》
【◆参考答案◆】:C
(2)【◆题库问题◆】:[问答题] 简述唐代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参考答案◆】:
(1)内容:
1)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各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老男、笃疾、废疾各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丁男和十八岁以上中男以外的人作户主的,则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民户原有的永业田,在不变动所有权的前提下,计算在已受田内,充抵应受的永业、口分额。
2)有封爵的贵族和五品以上职事官、散官,可以依照品级请受永业田五顷至一百顷。道士受口分田三十亩,女冠受口分田二十亩。僧尼受田与道士、女冠同。官户受田按百姓口分之半请受。工商业者在宽乡地区,可以请受永业、口分田,其数量为百姓之半。
3)庶民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以及犯罪流徙的,准许出卖永业田。官僚的永业田和口分田都可以买卖。土地买卖要想官府登记。
(2)特点:
1)唐代均田制最突出的变化是土地买卖限制进一步放松。
2)唐朝对授田的年龄与授田对象有调整,增加了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非农人口的授田内容。
3)唐朝初期一般百姓授田不足的想象已经存在了各地土地占有状况不一致。
(1)内容:
1)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各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老男、笃疾、废疾各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丁男和十八岁以上中男以外的人作户主的,则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民户原有的永业田,在不变动所有权的前提下,计算在已受田内,充抵应受的永业、口分额。
2)有封爵的贵族和五品以上职事官、散官,可以依照品级请受永业田五顷至一百顷。道士受口分田三十亩,女冠受口分田二十亩。僧尼受田与道士、女冠同。官户受田按百姓口分之半请受。工商业者在宽乡地区,可以请受永业、口分田,其数量为百姓之半。
3)庶民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以及犯罪流徙的,准许出卖永业田。官僚的永业田和口分田都可以买卖。土地买卖要想官府登记。
(2)特点:
1)唐代均田制最突出的变化是土地买卖限制进一步放松。
2)唐朝对授田的年龄与授田对象有调整,增加了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非农人口的授田内容。
3)唐朝初期一般百姓授田不足的想象已经存在了各地土地占有状况不一致。
(3)【◆题库问题◆】:[问答题,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英国《泰晤士报》记载:“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磅。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弄丢了,为了拿鑲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材料二:“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马克思
【◆参考答案◆】:圆明园
(4)【◆题库问题◆】:[填空题] 明末农民战争中张献忠在武昌建立政权,在四川建国,国号“()”。
【◆参考答案◆】:大西
(5)【◆题库问题◆】:[判断题] 宋最初接纳山东的南来武装的意图最终还是没有实现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6)【◆题库问题◆】:[问答题] 略述西周的礼治和刑罚。
【◆参考答案◆】:
(1)礼治的源起: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为了适应奴隶制经济基础的需要,确定了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礼治,先后出现了夏礼、殷礼和周礼。周礼是夏礼、殷礼的继承和发展,最为全面典型。
(2)周礼:所谓"周礼",即表示等级关系的无所不包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其中包括种种行为规范、典礼仪式,以及表示身份的舆服旌旗、宫室、器用等制度。周礼名目繁多,有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通过这些礼的规定,体现不同等级的上下尊卑关系,力图把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束缚在某种固定的阶级、阶层位置上,从而防止违礼即"僭越"行为,以便稳定贵族的统治。在独立成文法出现以前,这种礼还有法律的属性。
(3)维护周礼的刑罚:为了维护礼治,西周统治者用残酷的刑罚对违礼行为进行制裁。除五刑外,还有"九刑"。另有赎刑,即交纳若干青铜赎罪。贵族犯了法,交一定罚金,就可以免去刑罚。这必然造成施刑轻重悬殊、随意性很大的弊端。
(1)礼治的源起: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为了适应奴隶制经济基础的需要,确定了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礼治,先后出现了夏礼、殷礼和周礼。周礼是夏礼、殷礼的继承和发展,最为全面典型。
(2)周礼:所谓"周礼",即表示等级关系的无所不包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其中包括种种行为规范、典礼仪式,以及表示身份的舆服旌旗、宫室、器用等制度。周礼名目繁多,有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通过这些礼的规定,体现不同等级的上下尊卑关系,力图把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束缚在某种固定的阶级、阶层位置上,从而防止违礼即"僭越"行为,以便稳定贵族的统治。在独立成文法出现以前,这种礼还有法律的属性。
(3)维护周礼的刑罚:为了维护礼治,西周统治者用残酷的刑罚对违礼行为进行制裁。除五刑外,还有"九刑"。另有赎刑,即交纳若干青铜赎罪。贵族犯了法,交一定罚金,就可以免去刑罚。这必然造成施刑轻重悬殊、随意性很大的弊端。
(7)【◆题库问题◆】:[单选] 我国古代曾多次发生大规模人口迁移,其中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突出的是()
A.北方少数民族由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
B.北方人民南迁
C.内地人民向边疆迁移
D.华人迁居到南洋
A.北方少数民族由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
B.北方人民南迁
C.内地人民向边疆迁移
D.华人迁居到南洋
【◆参考答案◆】:B
(8)【◆题库问题◆】:[填空题] 西夏文字是采用()而改造制成的。
【◆参考答案◆】:汉字笔画
(9)【◆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述清入关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主要标志。
【◆参考答案◆】:清入关后的第一年,民族征服与压迫的威胁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但就全国范围来说,阶级矛盾仍处于主要支配地位。最初,满洲贵族把农民军和南明政权视为敌对势力,但他们发现要建立全国政权就必须寻求广大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暂时隐藏起民族征服者的真实面目,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民族矛盾,使阶级矛盾进一步突出出来。满洲贵族的种种举措使南京政权产生了“联虏剿寇”的幻想,对大顺农民军仍然采取镇压政策。随着清军对农民军战争的节节胜利,清政权与江南弘光政权的矛盾日渐突出,在这种形势变化中,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民族矛盾开始上升,阶级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削弱。清军直下江南,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威胁,发生史可法扬州抗清的悲壮斗争,扬州沦陷后,清军进入南京,大举南下,民族矛盾占据了支配地位。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公元230年,孙权派军航至(),这是我国古代文献有关大陆到台湾的最早记录。
【◆参考答案◆】: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