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填空题] “三传”指的是《左传》、《穀梁传》、().
【◆参考答案◆】:《公羊传》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三饷
【◆参考答案◆】:中国明末加派的辽饷、剿饷和练饷三项赋税的合称。辽饷又称新饷,始征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主要用于辽东的军事需要。到四十八年止,按亩征收,一度征及榷关、行盐及其他杂项银两。剿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的费用,主要也征自田土。原议只征一年,实际上从崇祯十年起,直到十三年才被迫停止。练饷是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根据杨嗣昌的提议征派的,名义是训练"边兵",加强九边各镇防御力量,实际是为了对付农民起义。三饷的加派反映了明末统治的腐败,使已经激化的社会矛盾更趋尖锐,并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统治者入关后,曾下诏蠲免三饷,但没有认真实行,特别是辽饷中的九厘银,不久即被编入《赋役全书》,成为田赋的正式份额,终清一代,再未蠲除。
(3)【◆题库问题◆】:[单选] 记载了“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是()。
A.《易•系辞》
B.《白虎通义》
C.《世本》
D.《后汉书•舆服志》
A.《易•系辞》
B.《白虎通义》
C.《世本》
D.《后汉书•舆服志》
【◆参考答案◆】:A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年发生过哪几次人民大起义?这些起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北魏末年发生的各族人民大起义有:六镇起义、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意义:(1)起义杀死了许多北魏的贵族、重要将军和官僚,摧毁了许多政府机构,使北魏王朝的黑暗腐朽的统治濒于崩溃。(2)起义沉重打击了各少数民族的贵族首领,亦沉重打击了汉族地主,调整了土地占有关系,改善了劳动人民的人身隶属关系或社会地位。(3)在这次大规模的共同斗争的过程中,改善了民族关系,加深了民族之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隋朝大运河
【◆参考答案◆】:隋炀帝时开凿,运河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通涿郡,大运河分段开凿,前后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里,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6)【◆题库问题◆】:[单选] 严世藩因为下面哪一条罪状而被处死?()
A.贪赃枉法
B.擅权乱政
C.谋反
D.奸党罪
A.贪赃枉法
B.擅权乱政
C.谋反
D.奸党罪
【◆参考答案◆】:C
(7)【◆题库问题◆】:[填空题] 孔子是()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言论保存在()一书中。
【◆参考答案◆】:儒家;《论语》
(8)【◆题库问题◆】:[问答题] 简述前秦苻坚的统治政策及其成就。
【◆参考答案◆】:
内容:政治上,厉行法制,打击豪强,整顿吏治,重视选贤任能,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苻坚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以休养生息为基本国策,招抚流民,开放山泽,兴建水利,倡导节俭,严禁奢侈。民族关系方面,注意缓和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废止胡汉分治,安抚被征服的各民族。思想文化方面,广立学校,提倡儒学,促进氏族的汉化和前秦政权的封建化。
成就:上述政策措施的实行,使关中地区经济、文化出现复兴景象。前秦从而成为十六国中最为强盛的政权,在兵强国富的基础上,苻坚开始致力于统一大业,最终统一了北方,与江南的东晋相对峙。
内容:政治上,厉行法制,打击豪强,整顿吏治,重视选贤任能,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苻坚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以休养生息为基本国策,招抚流民,开放山泽,兴建水利,倡导节俭,严禁奢侈。民族关系方面,注意缓和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废止胡汉分治,安抚被征服的各民族。思想文化方面,广立学校,提倡儒学,促进氏族的汉化和前秦政权的封建化。
成就:上述政策措施的实行,使关中地区经济、文化出现复兴景象。前秦从而成为十六国中最为强盛的政权,在兵强国富的基础上,苻坚开始致力于统一大业,最终统一了北方,与江南的东晋相对峙。
(9)【◆题库问题◆】:[单选] 清真菜的特点不包括()。
A.不食猪肉
B.不食死物
C.不食动物血
D.不食辣椒
A.不食猪肉
B.不食死物
C.不食动物血
D.不食辣椒
【◆参考答案◆】:D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六镇
【◆参考答案◆】:
北魏统治时期,经常受到北方强大游牧民族柔然的威胁。当北魏大军南下作战时,柔然骑兵就经常侵入北魏境内。为了拱卫首都平城,防御柔然的侵扰,北魏前期,就曾在平城以北边境设置了六个军镇,自西而东分别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及怀荒。六镇扼守交通要道,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北魏前期和中期,对六镇十分重视,边镇置都大将及僚属,镇下置戍,镇兵巡行防戍。六镇将领全部由鲜卑贵族担任,戍防军人则主要是鲜卑人或来自中原的「强宗子弟」。
仅沃野一镇,就有镇将、僚吏八百余人。北方另一游牧民族高车,亦先后有数十万人归附北魏,并也被安置在六镇地区。北魏后期,特别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魏王朝着重经营中原,六镇的战略地位相对减弱,六镇将士的社会地位也日渐低下。鲜卑贵族子弟受到歧视,仕途艰难。这一时期被派往防戍六镇的人,多为流犯或死囚,称为「府户」、「兵户」,与六镇将士统称为「镇户」。北魏后期,社会矛盾逐步激化,最终引发了六镇起事。起事失败后,六镇兵民二十万被遣散到河北的定、冀、瀛三州,六镇从此废弃
北魏统治时期,经常受到北方强大游牧民族柔然的威胁。当北魏大军南下作战时,柔然骑兵就经常侵入北魏境内。为了拱卫首都平城,防御柔然的侵扰,北魏前期,就曾在平城以北边境设置了六个军镇,自西而东分别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及怀荒。六镇扼守交通要道,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北魏前期和中期,对六镇十分重视,边镇置都大将及僚属,镇下置戍,镇兵巡行防戍。六镇将领全部由鲜卑贵族担任,戍防军人则主要是鲜卑人或来自中原的「强宗子弟」。
仅沃野一镇,就有镇将、僚吏八百余人。北方另一游牧民族高车,亦先后有数十万人归附北魏,并也被安置在六镇地区。北魏后期,特别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魏王朝着重经营中原,六镇的战略地位相对减弱,六镇将士的社会地位也日渐低下。鲜卑贵族子弟受到歧视,仕途艰难。这一时期被派往防戍六镇的人,多为流犯或死囚,称为「府户」、「兵户」,与六镇将士统称为「镇户」。北魏后期,社会矛盾逐步激化,最终引发了六镇起事。起事失败后,六镇兵民二十万被遣散到河北的定、冀、瀛三州,六镇从此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