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火耗
【◆参考答案◆】:明清附加税之一。原指将零碎银两铸成银锭过程中的自然损耗。明代将征收之细碎银两重新熔铸为一定重量的银锭,存入国库,而将熔铸之耗损部分名曰火耗,亦称火耗银,由纳税者承担。清初火耗各地不一,有高至百分之五十者,甚至解运往返费用,皆摊入其内。雍正时列入正税,无定额,欲征税时每两银加征一、二、三分不等,存留地方,主要用于公费及官吏养廉。
(2)【◆题库问题◆】:[问答题] 黄巾起义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黄巾起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三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这次起义比秦末和西汉末两次农民起义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有计划,有纲领,有组织,有准备——张角及其弟子在各地,以传教为掩护,进行宣传革命的活动,时间长达十余年之久,信徒数十万之多。信徒按郡国组织划分为三十六方,各方有首领,准备同时起义。张角提出政治纲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二,提出了"平均"的思想。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比较直接反映农民"平均"思想最早记录。同时也提出反对贫富悬殊,富人欺压穷人思想,反映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阶段矛盾深刻化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农民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的重要标志。
三利用宗教组织发动农民起义。张角利用太平道以组织农民起义,这是一个很大创造。黄巾起义也因此规模巨大,来势汹猛。
黄巾起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三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这次起义比秦末和西汉末两次农民起义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有计划,有纲领,有组织,有准备——张角及其弟子在各地,以传教为掩护,进行宣传革命的活动,时间长达十余年之久,信徒数十万之多。信徒按郡国组织划分为三十六方,各方有首领,准备同时起义。张角提出政治纲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二,提出了"平均"的思想。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比较直接反映农民"平均"思想最早记录。同时也提出反对贫富悬殊,富人欺压穷人思想,反映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阶段矛盾深刻化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农民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的重要标志。
三利用宗教组织发动农民起义。张角利用太平道以组织农民起义,这是一个很大创造。黄巾起义也因此规模巨大,来势汹猛。
(3)【◆题库问题◆】:[单选] 西漢末年,政權旁落,最後遭何人所篡奪?()
A.王莽
B.劉秀
C.曹丕
D.曹操。
A.王莽
B.劉秀
C.曹丕
D.曹操。
【◆参考答案◆】:A
(4)【◆题库问题◆】:[单选] 宋代官府之间的上行文书是()。
A.敕
B.宣
C.申状
D.札子
A.敕
B.宣
C.申状
D.札子
【◆参考答案◆】:C
(5)【◆题库问题◆】:[填空题] 明代中央设大理寺、都察院、刑部合称().
【◆参考答案◆】:三法司
(6)【◆题库问题◆】:[单选] 杨坚入宫主政夺取的职位是:()
A.丞相
B.大司马
C.廷尉
D.相国
A.丞相
B.大司马
C.廷尉
D.相国
【◆参考答案◆】:D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土尔扈特归来
【◆参考答案◆】:指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落重新回归祖国的事件。明朝崇祯年间,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噶尔丹之父)相处不和,带领部落离开了原来的牧地塔尔巴哈台,西迁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北与沙皇俄国为邻。由于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与沙俄不同,且"受其役属",因此想回归祖国。自从顺治年间起,不断派人到中国"奉表入贡"。康熙年间,清朝政府也曾派人去看望。乾隆年间,沙俄对土尔扈特的压榨更加厉害,在这种情况下,土尔扈特部众在首领乌巴锡的带领下,毅然决定返回祖国,摆脱沙皇俄国的奴役。他们自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十月出发,沿途战胜了沙俄军队的追袭阻拦,于第二年六月胜利抵达祖国的土地。清朝政府热情欢迎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土尔扈特的归附,使漠西厄鲁特蒙古全部统一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8)【◆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哪部著作不是田余庆所著:()
A.《论轮台诏》
B.《东晋门阀政治》
C.《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D.《拓跋史探》
A.《论轮台诏》
B.《东晋门阀政治》
C.《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D.《拓跋史探》
【◆参考答案◆】:C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谱牒档案的兴盛。
【◆参考答案◆】:谱牒:有族谱、家谱、宗谱等不同名称。它以一姓一族的世系为纲,记其来源,繁衍生息,婚姻状况、人物事迹等情况。谱局:是政府设置的专门保管谱牒的机构,由令史具体管理。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粮长制
【◆参考答案◆】:
是中国明代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始创于洪武四年(1371)。其法,每州县按征收粮额分为若干粮区,区设粮长。最初粮长先在粮区内纳粮最多之大户中公推。后为政府指派。行粮长制的目的,在于杜绝官吏之侵渔,便于民户就地交纳,以保证税收。
是中国明代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始创于洪武四年(1371)。其法,每州县按征收粮额分为若干粮区,区设粮长。最初粮长先在粮区内纳粮最多之大户中公推。后为政府指派。行粮长制的目的,在于杜绝官吏之侵渔,便于民户就地交纳,以保证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