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是北京猿人的特点。
A.颧骨较低
B.眉骨较宽
C.嘴部突出
D.鼻子较小
A.颧骨较低
B.眉骨较宽
C.嘴部突出
D.鼻子较小
【◆参考答案◆】:C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农政全书
【◆参考答案◆】:书名,明徐光启撰,六十卷。成书于崇祯六年(1633)以前,后经作者门生陈子龙增删,于十二年刊行。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十二项,辑录古代与当时农业文献二百二十九种,加以评注,以介绍中外农业生产技术与经验。书中所记白蜡虫、蝗虫活动,为研究白蜡虫、蝗虫习性之最早文献。
(3)【◆题库问题◆】:[填空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社会逐渐变成()社会。鸦片战争是()开端。
【◆参考答案◆】: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近代史的
(4)【◆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袁崇焕
【◆参考答案◆】:
(1584~1630)中国明朝名将,军事家。字元素,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初为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以通兵略、晓边事被荐为兵部职方主事。他单骑出山海关考察形势,返京后自请戍守边防,任宁前兵备佥事,抓紧筑城,使宁远(今辽宁兴城)成为关外军事重镇。五年,辽东经略高第下令尽撤关外守军入关,袁崇焕主张坚守宁远,不撤。六年,在宁远之战中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指挥军民用大炮和火具击败努尔哈赤所率后金军,升任右佥都御史,旋升辽东巡抚。他急修被高第所弃城垣,"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明史?袁崇焕传》)。于次年击败皇太极的进攻,获宁锦大捷。崇祯元年(1628),升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次年,皇太极率军避开宁远、山海关,从长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入关,进逼京师(今北京)。袁崇焕闻讯星夜驰援,统率诸路援军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但崇祯帝听信谤言,中皇太极的反间计,以袁崇焕"私通"后金军罪,将其逮捕入狱。三年八月十六被冤杀于北京。"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袁督师遗集》),正是他耿耿忠心的自我写照
(1584~1630)中国明朝名将,军事家。字元素,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初为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以通兵略、晓边事被荐为兵部职方主事。他单骑出山海关考察形势,返京后自请戍守边防,任宁前兵备佥事,抓紧筑城,使宁远(今辽宁兴城)成为关外军事重镇。五年,辽东经略高第下令尽撤关外守军入关,袁崇焕主张坚守宁远,不撤。六年,在宁远之战中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指挥军民用大炮和火具击败努尔哈赤所率后金军,升任右佥都御史,旋升辽东巡抚。他急修被高第所弃城垣,"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明史?袁崇焕传》)。于次年击败皇太极的进攻,获宁锦大捷。崇祯元年(1628),升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次年,皇太极率军避开宁远、山海关,从长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入关,进逼京师(今北京)。袁崇焕闻讯星夜驰援,统率诸路援军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但崇祯帝听信谤言,中皇太极的反间计,以袁崇焕"私通"后金军罪,将其逮捕入狱。三年八月十六被冤杀于北京。"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袁督师遗集》),正是他耿耿忠心的自我写照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摊丁入亩
【◆参考答案◆】:
又称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为清代赋役制度的在重大改革。历代均以人丁、地亩作为双重征税标准。虽有明朝一条鞭法规定代役丁银摊入地亩,但未普遍实行。清初赋役制度十分混乱,弊病丛生。为厘清积弊,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依照上年所报丁数,固定丁银税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五十五年四川、广东等地首次试行将丁银摊入各府州县地亩征收。雍正元年(1723),世宗从直隶巡抚李维钧所请,准于直隶地方一体仿行,次年令各省次第举行。惟奉天府(今辽宁)以民人入籍增减未定,仍行分征。此法虽各省实施程度不一,但到乾隆十年(1745),除山西个别地区外,已基本通行全国。摊丁入亩使地丁合一,田亩成为单一的征税标准,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减轻了无四、少地农民的负担,在赋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又称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为清代赋役制度的在重大改革。历代均以人丁、地亩作为双重征税标准。虽有明朝一条鞭法规定代役丁银摊入地亩,但未普遍实行。清初赋役制度十分混乱,弊病丛生。为厘清积弊,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依照上年所报丁数,固定丁银税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五十五年四川、广东等地首次试行将丁银摊入各府州县地亩征收。雍正元年(1723),世宗从直隶巡抚李维钧所请,准于直隶地方一体仿行,次年令各省次第举行。惟奉天府(今辽宁)以民人入籍增减未定,仍行分征。此法虽各省实施程度不一,但到乾隆十年(1745),除山西个别地区外,已基本通行全国。摊丁入亩使地丁合一,田亩成为单一的征税标准,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减轻了无四、少地农民的负担,在赋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题库问题◆】:[单选] 魏国的变法主要是制定(),是成文法早期的代表之一。
A.《礼》
B.《法经》
C.《尽地利之教》
D.《律例》
A.《礼》
B.《法经》
C.《尽地利之教》
D.《律例》
【◆参考答案◆】:B
(7)【◆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哪一位名人不是武则天时期任用的贤人。()
A.狄仁杰
B.房玄龄
C.宋景
D.姚崇
A.狄仁杰
B.房玄龄
C.宋景
D.姚崇
【◆参考答案◆】:B
(8)【◆题库问题◆】:[判断题] 生产工具的变革对生产力的促进有重要作用。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9)【◆题库问题◆】:[问答题] 简述氏族志与姓氏录。
【◆参考答案◆】:
(1)《氏族志》的编撰:
1)唐朝初期,士族地主大致以地域分为几个势力集团:江南士族、北方士族、山东士族、关中士族,又有鲜卑士族,都各具风尚特点,势力也有强弱,但没有统一的等第标准。当时,江南、北方士族势力衰微,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李唐起自关中,所以关中士族在唐政权中势力最强,成为左右当时政局的力量。
2)唐太宗想培植以李唐宗室和大臣为主体的新士族集团,以便求得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为了突出皇权地位,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氏族志》。他们收集全国士族家谱,考正世系,加以辨别排比,定为上上至下下共九等。《氏族志》修成,山东士族崔民干被列为第一等(上之上)。唐太宗看了大不以为然,要求对该书重新刊定,并指明:不须论数世以前,只凭现今官爵高低定等级。奉旨改定后的《氏族志》,把皇族列为一等,外戚列为第二等(上之中),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上之下)向全国颁布。
3)通过这次修撰《氏族志》,唐朝很多不是士族出身的功臣获得了士族地位,而没落的门阀士族受到了进一步的压抑。自南朝灭亡后,便受北方士族轻视的江南士族,被《氏族志》正式列为士族,恢复了声望。按照唐朝新情况重新排列的全国氏族等级,取代了分裂时期的小国士族等级,造成了一个以李唐宗室为首,以外戚、功臣和关中士族为重要辅佐,以山东和江南士族为次等辅佐的新统治集团,这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唐朝廷在全国的统治。
(2)《姓氏录》的编撰:
武则天首先以高宗的名义下令把太宗时修订的《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在修订《氏族志》时,虽然规定"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但是修订的人士族观念很强。尽管都是贵族,他们总要考一考他是否是士族,象武则天家就不叙其本望,而在《氏族志》中所包括的293个姓,1651家中,却有不少官职很低的旧士族,但却没有武士彟的地位。武则天对此很不满意。武则天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世和打击李唐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势力,经许敬宗、李义府建议,于显庆四年(659),在武则天的主使下,高宗下令重修《氏族志》,改称《姓氏录》。"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仕唐"得五品官者,皆升士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这样以来,《姓氏录》完全以唐代的官品为标准,以五品作为一条界线。凡是五品以上的,不管是否士族都写进去,共有二百四十五姓,二百八十七家,这样就把大批的地方望族都取消了。五品以上的官尽管有很多当时认为是浊流官,也都列了进去。这样一来,就直接打击了地方豪姓的政治势力和完全打破了门阀和庶族的界限,笼络了以军功取得高品官的普通地主,因而取得了这批人的拥护。《姓氏录》实质上代表了普通地主的利益。
(1)《氏族志》的编撰:
1)唐朝初期,士族地主大致以地域分为几个势力集团:江南士族、北方士族、山东士族、关中士族,又有鲜卑士族,都各具风尚特点,势力也有强弱,但没有统一的等第标准。当时,江南、北方士族势力衰微,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李唐起自关中,所以关中士族在唐政权中势力最强,成为左右当时政局的力量。
2)唐太宗想培植以李唐宗室和大臣为主体的新士族集团,以便求得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为了突出皇权地位,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氏族志》。他们收集全国士族家谱,考正世系,加以辨别排比,定为上上至下下共九等。《氏族志》修成,山东士族崔民干被列为第一等(上之上)。唐太宗看了大不以为然,要求对该书重新刊定,并指明:不须论数世以前,只凭现今官爵高低定等级。奉旨改定后的《氏族志》,把皇族列为一等,外戚列为第二等(上之中),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上之下)向全国颁布。
3)通过这次修撰《氏族志》,唐朝很多不是士族出身的功臣获得了士族地位,而没落的门阀士族受到了进一步的压抑。自南朝灭亡后,便受北方士族轻视的江南士族,被《氏族志》正式列为士族,恢复了声望。按照唐朝新情况重新排列的全国氏族等级,取代了分裂时期的小国士族等级,造成了一个以李唐宗室为首,以外戚、功臣和关中士族为重要辅佐,以山东和江南士族为次等辅佐的新统治集团,这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唐朝廷在全国的统治。
(2)《姓氏录》的编撰:
武则天首先以高宗的名义下令把太宗时修订的《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在修订《氏族志》时,虽然规定"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但是修订的人士族观念很强。尽管都是贵族,他们总要考一考他是否是士族,象武则天家就不叙其本望,而在《氏族志》中所包括的293个姓,1651家中,却有不少官职很低的旧士族,但却没有武士彟的地位。武则天对此很不满意。武则天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世和打击李唐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势力,经许敬宗、李义府建议,于显庆四年(659),在武则天的主使下,高宗下令重修《氏族志》,改称《姓氏录》。"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仕唐"得五品官者,皆升士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这样以来,《姓氏录》完全以唐代的官品为标准,以五品作为一条界线。凡是五品以上的,不管是否士族都写进去,共有二百四十五姓,二百八十七家,这样就把大批的地方望族都取消了。五品以上的官尽管有很多当时认为是浊流官,也都列了进去。这样一来,就直接打击了地方豪姓的政治势力和完全打破了门阀和庶族的界限,笼络了以军功取得高品官的普通地主,因而取得了这批人的拥护。《姓氏录》实质上代表了普通地主的利益。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避讳与平缺制度
【◆参考答案◆】:在起草文书的过程中,有严格的避讳制度,违反者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中国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避讳之事,唐代则渐次发展到极致。"公文起草时必须遵守避讳制度。"唐政府通过律令,在这些方面作了大量细致的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无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既为名字误犯者,徙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