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朝鲜之役
【◆参考答案◆】:
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战万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朝鲜釜山,又渡临津江,进逼王京(今汉城)。朝鲜国王李沉湎酒色、弛于武备,军队望风而溃。李逃奔平壤,后又奔义州(今新义州东北)。日军进占王京后,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库。又攻入开城、平壤。
朝鲜八道几乎全部沦陷。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但援军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游击史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仅以身免。明廷得败讯后,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集四万兵马赴朝次年正月进攻平壤,击败小西行长部,获平壤大捷,此后又复开城,扭转战局。后又进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里的碧蹄馆因轻敌中伏,损失惨重。三月,刘、陈率军抵朝。明军扼临津、宝山等处,并断日军粮道,日军缺粮,不得不放弃王京,退缩至釜山等地,开始与明军谈判。明兵部尚书石星力主和议。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为界等无理要求,谈判破裂。
二十五年日军再次发动进攻,明神宗朱翊钧下石星等于狱,以邢为蓟辽总督,麻贵为备倭大将军,调蓟辽、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兵及福建、吴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汉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军兵分四路,中路李如梅、东路麻贵、西路刘、水路陈,分道向釜山挺进,陈与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紧密配合,在海上打败敌人最精锐的小西行长所部,八月,丰臣秀吉死,日军撤兵,中朝联军乘势进击,日军大败。但李舜臣和明军老将邓子龙也在与日军的海上会战中牺牲。十一月,战争基本结束。
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战万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朝鲜釜山,又渡临津江,进逼王京(今汉城)。朝鲜国王李沉湎酒色、弛于武备,军队望风而溃。李逃奔平壤,后又奔义州(今新义州东北)。日军进占王京后,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库。又攻入开城、平壤。
朝鲜八道几乎全部沦陷。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但援军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游击史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仅以身免。明廷得败讯后,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集四万兵马赴朝次年正月进攻平壤,击败小西行长部,获平壤大捷,此后又复开城,扭转战局。后又进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里的碧蹄馆因轻敌中伏,损失惨重。三月,刘、陈率军抵朝。明军扼临津、宝山等处,并断日军粮道,日军缺粮,不得不放弃王京,退缩至釜山等地,开始与明军谈判。明兵部尚书石星力主和议。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为界等无理要求,谈判破裂。
二十五年日军再次发动进攻,明神宗朱翊钧下石星等于狱,以邢为蓟辽总督,麻贵为备倭大将军,调蓟辽、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兵及福建、吴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汉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军兵分四路,中路李如梅、东路麻贵、西路刘、水路陈,分道向釜山挺进,陈与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紧密配合,在海上打败敌人最精锐的小西行长所部,八月,丰臣秀吉死,日军撤兵,中朝联军乘势进击,日军大败。但李舜臣和明军老将邓子龙也在与日军的海上会战中牺牲。十一月,战争基本结束。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参考答案◆】:李时珍是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他毕生行医,访采医药,撰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记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有动植物插画一千余幅。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药物学成就,把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世界药物学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3)【◆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
【◆参考答案◆】:司马迁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元封三年继任太史令,博览史官所藏图书,又许多地方进行过考察,具有史学家的远见卓识。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全书共120卷,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是一部气势宏大,结构完整的,条例严密,内容丰富的史学著作。其记事上起传说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在这本史书中,司马迁既为各方面、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立传,还对天文、历法、礼乐、经济、地理、少数民族有专章论述,生动的反映了中华民族发展的面貌。司马迁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主要体现在历史编撰学和史学思想两个方面。 他在历史编撰方面的贡献主要有: (1)开创了纪传体编撰史书的体例,司马迁首创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主,又吸收了编年、记事等体裁的长处,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又有表、书相配伍。此后,纪传体成为中国古代正史编撰的规范。 (2)不仅叙述历史,而且评论历史,他以“太史公曰”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 (3)实录笔法。古人“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司马迁撰史不虚构歪曲历史。如对项羽,不因他最终失败二忽略其赫赫功绩,同时指出他刚愎自用,迷信武功的过失。 司马迁在史学思想方面的成就: (1)强调人的作用,纪传体本身以人物为中心,他以很大篇幅写了社会上各种代表人物的事迹,突出写了这些人物在社会历史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 (2)历史是发展的、变化的。司马迁强调用“通”的眼光,来了解古今历史的演变,重视和肯定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他在论历史变化,详今略古,赞成进步,反对倒退。 (3)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 (4)以古为镜,司马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提供历史经验。 正是基于他对我国史学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称司马迁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
(4)【◆题库问题◆】:[填空题] 明中后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中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时期,()达到极端恶性的程度。
【◆参考答案◆】:土地集中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蓝玉案
【◆参考答案◆】:
是指洪武帝朱元璋诛杀大将蓝玉、继而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历史事件。此为明初洪武四大案之一。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为加强集权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的重大政治案件。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逾1.5万,当时称之为"蓝党"。
是指洪武帝朱元璋诛杀大将蓝玉、继而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历史事件。此为明初洪武四大案之一。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为加强集权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的重大政治案件。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逾1.5万,当时称之为"蓝党"。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牛李党争
【◆参考答案◆】:从宪宗至宣宗的四十余年间,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为首的世族官僚,及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寒门官僚两大集团。他们各自结党、相互倾轧,为祸甚烈,史称「牛李党争」或「朋党之争」。原来宪宗元和年间,李德裕之父李吉甫为相,主张对藩镇用兵。庶族出身的进士牛僧孺、李宗闵等应试策,反对对藩镇过分强硬,李吉甫怒而加以排斥,牛李二党由是交恶。后来李德裕任翰林学士,因恶中书舍人李宗闵曾讥其父吉甫,指责牛僧孺等藉科举营私舞弊,贬李宗闵为剑州刺史,连带被贬者共十余人。到牛僧孺等得势,又反过来贬逐李德裕一派。于是牛、李便各自交结宦官,党同伐异,作意气之争,使国乏诤臣、朝政荒废,加速了唐之衰亡。
(7)【◆题库问题◆】:[问答题] 试析隋统一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隋统一的原因:
1)民族矛盾的消除,民族融和的加强。西晋时,汉族大臣中盛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论调。主张把少数民族迁出中原。十六国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如后赵的赵冉闵就曾下令在都城内大杀胡人,"一日之内,斩首数万。"直到孝文帝汉化,胡汉民族矛盾始逐渐消弭,直到隋,无论北方或南方,民族都在迅速融和,像匈奴、鲜卑、氐、羌这些少数民族的称号已不常见,逐渐融合到汉族中间。这是国家消除分裂割据,重新走向统一的重要因素。连最高统治者隋文帝的家庭都是胡汉混血的。杨坚的妻子独孤氏就是鲜卑人。
随着南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淮汉边境经常进行着边境贸易,南北人民要求加强经济联系和交流,结束政治上的对峙局面。
2)门阀大族逐渐衰弱,寒族地主力量发展壮大。前者是造成四百年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后者则促进中央集权。经过东汉的党锢之祸,名士豪族不再热衷政治,转向清谈。只求保其一姓家族之荣耀,而不顾国家利益之得失。甚至皇帝的更换,也不能影响到这些大族的利益。他们操纵着地方的实权,靠九品中正制操控着国家的选举,形成很大的地方分权势力。而寒族地主由于力量较小,需要统一的国家保护其利益,同时他们也衷心盼望国家的统一。
3)南方北方的力量对比:北方经济、政治、军事力量逐渐超过南方,从而造成北统南的局势。从经济上说,隋朝由于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和赋税征收制度,所以国家的经济实力很强大。而南朝的经济把持在世家大族之手,政府较穷。政治上,陈也比较腐败。所以最后由隋完成了统一大业。
(2)统一的意义:
1)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时期,此后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分裂割据只是暂时的。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时期。这次大统一,是由隋朝开创的。这次大统一是建立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都有了相当发展这一坚实的基础上的。所以这次的大统一比以前更加巩固。
2)隋的统一,不仅是版图的统一,而且是国内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及其文化的统一,这与西晋的统一三国,有所不同。
3)隋的统一,不仅是两、三世纪以来种族融合和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而且统一更促进了种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自隋统一后,国内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隔阂,更获得进一步的消除。长期以来发展迟缓的封建社会,迅速走上了繁荣和富庶。
4)隋的统一也抵制了突厥贵族的南侵,保卫了内地人民的和平生产,这也是分裂的政权无法做到的。隋的统一也为后来唐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基本上是沿袭隋代再加以发展而成的.这就是史学界常提的"汉承秦制,唐承隋制。"
(1)隋统一的原因:
1)民族矛盾的消除,民族融和的加强。西晋时,汉族大臣中盛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论调。主张把少数民族迁出中原。十六国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如后赵的赵冉闵就曾下令在都城内大杀胡人,"一日之内,斩首数万。"直到孝文帝汉化,胡汉民族矛盾始逐渐消弭,直到隋,无论北方或南方,民族都在迅速融和,像匈奴、鲜卑、氐、羌这些少数民族的称号已不常见,逐渐融合到汉族中间。这是国家消除分裂割据,重新走向统一的重要因素。连最高统治者隋文帝的家庭都是胡汉混血的。杨坚的妻子独孤氏就是鲜卑人。
随着南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关禁的要求日益迫切,淮汉边境经常进行着边境贸易,南北人民要求加强经济联系和交流,结束政治上的对峙局面。
2)门阀大族逐渐衰弱,寒族地主力量发展壮大。前者是造成四百年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后者则促进中央集权。经过东汉的党锢之祸,名士豪族不再热衷政治,转向清谈。只求保其一姓家族之荣耀,而不顾国家利益之得失。甚至皇帝的更换,也不能影响到这些大族的利益。他们操纵着地方的实权,靠九品中正制操控着国家的选举,形成很大的地方分权势力。而寒族地主由于力量较小,需要统一的国家保护其利益,同时他们也衷心盼望国家的统一。
3)南方北方的力量对比:北方经济、政治、军事力量逐渐超过南方,从而造成北统南的局势。从经济上说,隋朝由于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和赋税征收制度,所以国家的经济实力很强大。而南朝的经济把持在世家大族之手,政府较穷。政治上,陈也比较腐败。所以最后由隋完成了统一大业。
(2)统一的意义:
1)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时期,此后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分裂割据只是暂时的。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时期。这次大统一,是由隋朝开创的。这次大统一是建立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都有了相当发展这一坚实的基础上的。所以这次的大统一比以前更加巩固。
2)隋的统一,不仅是版图的统一,而且是国内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及其文化的统一,这与西晋的统一三国,有所不同。
3)隋的统一,不仅是两、三世纪以来种族融合和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而且统一更促进了种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自隋统一后,国内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隔阂,更获得进一步的消除。长期以来发展迟缓的封建社会,迅速走上了繁荣和富庶。
4)隋的统一也抵制了突厥贵族的南侵,保卫了内地人民的和平生产,这也是分裂的政权无法做到的。隋的统一也为后来唐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基本上是沿袭隋代再加以发展而成的.这就是史学界常提的"汉承秦制,唐承隋制。"
(8)【◆题库问题◆】:[单选] 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具备经济基础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具备经济基础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参考答案◆】:D
(9)【◆题库问题◆】:[单选] 唐朝户口数达到900万是在哪个时期实现的:()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玄宗
D.唐僖宗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玄宗
D.唐僖宗
【◆参考答案◆】:C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令()主持进行文字改革工作,制定“()”作为规范化文字,推行全国,从此统一了文字。
【◆参考答案◆】:李斯;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