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多选] 下列属于“世界之最”的医学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
B.《千金翼方》
C.《本草纲目》
D.《唐本草》
A.《伤寒杂病论》
B.《千金翼方》
C.《本草纲目》
D.《唐本草》
【◆参考答案◆】:A, D
(2)【◆题库问题◆】:[填空题] 在()时,开始设置史馆,专修前朝及本朝史。从此,官修史书成为制度。
【◆参考答案◆】:唐太宗
(3)【◆题库问题◆】:[单选] 1201年,铁木真与()配合,进攻东邻塔塔儿部。
A.辽朝
B.金朝
C.渤海
D.高丽
A.辽朝
B.金朝
C.渤海
D.高丽
【◆参考答案◆】:B
(4)【◆题库问题◆】:[单选] 《四书集注》此书作者为南宋哪一位思想家?()
A.沈括
B.王安石
C.苏东坡
D.朱熹
A.沈括
B.王安石
C.苏东坡
D.朱熹
【◆参考答案◆】:D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郑成功
【◆参考答案◆】: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在抗清斗争中,屡败清军。1661年12月,率大军渡海,打败荷兰殖民者,为祖国收复了台湾。他在台湾督兵大兴屯田,招募福建、广东人民前来开荒,设官府,兴办学校,进一步开发了台湾。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病死台湾,年三十九岁。
(6)【◆题库问题◆】:[单选] 漕运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古代水运比陆运发达
B.封建统治者挥霍无度
C.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偏离
D.西粮东运,可顺长江、黄河而下
A.古代水运比陆运发达
B.封建统治者挥霍无度
C.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偏离
D.西粮东运,可顺长江、黄河而下
【◆参考答案◆】:C
(7)【◆题库问题◆】:[单选] 清朝前期,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其主要意义是()
A.A.第一次把西藏和新疆纳入中央政权版图B.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巩固了祖国边防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和新疆的管辖D.加强了君主专制,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A.A.第一次把西藏和新疆纳入中央政权版图B.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巩固了祖国边防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和新疆的管辖D.加强了君主专制,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参考答案◆】:C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档案编录
【◆参考答案◆】:宋王朝规定"诸路—州—县一司条制,各置册编写,仍别录连粘,元本架阁"。可知各级机关文书除原件都要求架阁保管外、还置册抄录。这种档案汇抄的制度,同样也在中央机关实行,如三省也编录制敕文书和从他重要文书,置册汇抄编录档案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档案管理制度。
(9)【◆题库问题◆】:[问答题] 夏文化的范畴如何?有哪些代表性遗址?
【◆参考答案◆】:
夏文化的中心区域在豫西伊洛河流域和晋南涑汾河流域。其中又以河南的洛阳平原以及登封、禹州一带和山西西南部汾水中下游一带为中心。考古工作者曾在这一区域发现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其代表性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从已发现的宫殿基址、青铜工具、兵器、礼器及墓葬特征来看,应属于夏代的文化遗存。夏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仍以石、木、骨、角、蚌制品为主,但许多工具比以前的精良,金属的冶炼已经开始。
在夏文化遗址里,还发现有骨器制造作坊和陶窑遗址,出土的陶器在形制、纹饰和器物群的组合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征,既继承河南龙山文化的特点,又在某些方面不同于河南龙山文化,与商前期的二里岗文化也有一定的差别。综合来看,堰师二里头文化出现了不少新的内涵,很可能反映了夏朝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夏文化的中心区域在豫西伊洛河流域和晋南涑汾河流域。其中又以河南的洛阳平原以及登封、禹州一带和山西西南部汾水中下游一带为中心。考古工作者曾在这一区域发现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其代表性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从已发现的宫殿基址、青铜工具、兵器、礼器及墓葬特征来看,应属于夏代的文化遗存。夏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仍以石、木、骨、角、蚌制品为主,但许多工具比以前的精良,金属的冶炼已经开始。
在夏文化遗址里,还发现有骨器制造作坊和陶窑遗址,出土的陶器在形制、纹饰和器物群的组合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征,既继承河南龙山文化的特点,又在某些方面不同于河南龙山文化,与商前期的二里岗文化也有一定的差别。综合来看,堰师二里头文化出现了不少新的内涵,很可能反映了夏朝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侨人
【◆参考答案◆】:
东晋南朝时期特指寓居南方之北来人口。西晋末中原大乱,自东晋元帝寓居江左,百姓纷自北南奔,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置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准其暂挟注本郡,免除赋役。日久侨人安家定居,数经土断,多以其居地为籍,纳税服役同于郡县土著编户.土断东晋南朝撤消侨州郡县,将侨人编入所在郡县户籍,谓之土断。两晋、南朝时重要措施之一,即以土著为断。指以现居地为准,将人户著之于籍。其旨意、方法因时而有差异。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上疏,咸用土断,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以纠九品中正制之流弊,是为土断之始。晋廷东迁后,北方侨人日回月徙,南方流民去来纷杂。侨州郡县无定界,侨人皆免调役。侨姓士族广占田园,隐匿人口,朝廷赋役日削。政府为明考课、定税收,先后于成帝咸和中、咸康七年(341)、哀帝兴宁二年(364)和安帝义熙九年(413)多次实行土断。咸康七年(341年)诏核实编户,令王公以下至庶人皆正土断白籍。哀帝兴宁二年(364年)三月初一庚戌日,桓温厉行土断,检括户口,称「庚戌土断」。安帝义熙九年(413年)太傅刘裕再申前令,取消白籍,裁并侨州郡县,史称"义熙土断",一时"财阜国丰","豪强肃然"。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齐高帝建元三年(481)、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和陈文帝天嘉元年(560),亦曾多次土断,但执行中巧伪甚多,或窃注黄籍,或却而复注,故成效甚微。
东晋南朝时期特指寓居南方之北来人口。西晋末中原大乱,自东晋元帝寓居江左,百姓纷自北南奔,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置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准其暂挟注本郡,免除赋役。日久侨人安家定居,数经土断,多以其居地为籍,纳税服役同于郡县土著编户.土断东晋南朝撤消侨州郡县,将侨人编入所在郡县户籍,谓之土断。两晋、南朝时重要措施之一,即以土著为断。指以现居地为准,将人户著之于籍。其旨意、方法因时而有差异。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上疏,咸用土断,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以纠九品中正制之流弊,是为土断之始。晋廷东迁后,北方侨人日回月徙,南方流民去来纷杂。侨州郡县无定界,侨人皆免调役。侨姓士族广占田园,隐匿人口,朝廷赋役日削。政府为明考课、定税收,先后于成帝咸和中、咸康七年(341)、哀帝兴宁二年(364)和安帝义熙九年(413)多次实行土断。咸康七年(341年)诏核实编户,令王公以下至庶人皆正土断白籍。哀帝兴宁二年(364年)三月初一庚戌日,桓温厉行土断,检括户口,称「庚戌土断」。安帝义熙九年(413年)太傅刘裕再申前令,取消白籍,裁并侨州郡县,史称"义熙土断",一时"财阜国丰","豪强肃然"。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齐高帝建元三年(481)、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和陈文帝天嘉元年(560),亦曾多次土断,但执行中巧伪甚多,或窃注黄籍,或却而复注,故成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