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发掘时遇到上层时代早,下层时代晚,这叫()地层。在考古发掘时遇到上层时代早,下层时代晚,这叫()地层。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在考古发掘时遇到上层时代早,下层时代晚,这叫()地层。

(1)【◆题库问题◆】:[填空题] 在考古发掘时遇到上层时代早,下层时代晚,这叫()地层。

【◆参考答案◆】:扰乱

(2)【◆题库问题◆】:[单选] 人类第一次能够合成的材料是()
A.铜器
B.铁器
C.陶器
D.银器

【◆参考答案◆】:C

(3)【◆题库问题◆】:[单选] 博物馆里文物的来源的途径有哪些?()
A.掠夺和考古发掘
B.社会捐赠
C.考古发掘和传世
D.竞拍

【◆参考答案◆】:C

(4)【◆题库问题◆】:[单选] 孟塞尔色相环的中央是一个()
A.有色轴
B.灰轴
C.黑轴
D.白轴

【◆参考答案◆】:B

(5)【◆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简述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参考答案◆】:(1)中国古代陶瓷的原料原料的化学组成和器物的烧制工艺直接决定了器物的化学组成成分,也决定了器物的结构和性能。一般陶器胎中的Al2O3含量低,不耐高温烧造;瓷器原料中Al2O3含量高,高温烧造不变形,在高温下SiO2熔融流动生产玻璃体,将瓷器胎体内的空隙填塞致密。(2)陶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陶器一般由普通泥土制成,烧成温度较低(一般不超过1000℃),烧制成品的器体胎质疏松,吸水率高,器体外一般不施釉或施低温釉。从化学组成上看,SiO2为54%-75%;Al2O3为5.9%-26.1%(3)瓷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烧成温度:陶器的烧成温度较低﹐一般在1000℃以下﹐瓷器是以瓷土等为制胎原料,胎表施釉,经高温(一般1200℃以上)焙烧,烧成品胎质致密、吸水率低或不吸水的器物。瓷和陶的主要区别:外观上,坚实致密,断面有玻璃态光泽,薄层微透光;性能上,具有较高的强度,气孔率和吸水率都非常小;显微结构上,含有较多的玻璃态和一定的莫来石晶体。从化学组成上看,胎体SiO2为65%-85%;Al2O3为25%-35%;(4)釉的化学组成与结构陶器一般不使釉或施低温釉;瓷器一般是高温釉。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问题?

【◆参考答案◆】: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1981年,苏秉琦先生和殷玮璋先生合作发表了《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明确地提出了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准确划分文化类型的基础上,在较大的区域内以其文化内涵的异同归纳为若干文化系统"。通过详尽的分层次的类型学研究,苏秉琦先生把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1)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2)以晋陕豫三省接邻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3)以洞庭湖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4)以山东及其邻境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5)以江浙(太湖流域)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的南方地区。前三者是"面向内陆的部分,多出彩陶和细石器;"后三者是"面向海洋的部分,则主要是黑陶、几何印纹陶、有段和有肩石器的分布区域,民俗方面还有拔牙的习俗。"总起来说,六大区域之内的原始文化,都比较独立地走完了发生、发展和后来向文明社会过渡的过程。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考古学界以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学说为指导有意识地开展工作,很快建立起各地区史前文化的年代框架,为中华民族、中国文明和中国国家的起源等问题的研究奠定了一个时空体系和坚实基础。

(7)【◆题库问题◆】:[单选] 紫激光CTP版材是用波长多少的紫激光成像的。()
A.800nm~1100nm
B.700nm~900nm
C.500nm~700nm
D.400nm~450nm

【◆参考答案◆】:D

(8)【◆题库问题◆】:[单选]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属于()。
A.文化市场
B.文物管理机构
C.稽查大队
D.收藏机构

【◆参考答案◆】:B

(9)【◆题库问题◆】:[单选] 们常用“药石济世”一词来颂扬医术高明者的功德,其中的“药”特指汤药,“石”指称什么()
A.针灸
B.制药
C.手术
D.把脉

【◆参考答案◆】:A

(10)【◆题库问题◆】:[单选] 印刷机速度愈快,整体水量与墨量应:()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一定

【◆参考答案◆】:C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小豌豆-答案网 » 在考古发掘时遇到上层时代早,下层时代晚,这叫()地层。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