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中地区有一支英勇抗敌、屡建战功的回民支队,被冀中军区授予“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这支队伍的司令在冀中地区有一支英勇抗敌、屡建战功的回民支队,被冀中军区授予“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这支队伍的司令

习题答案
考试通关必备网站

在冀中地区有一支英勇抗敌、屡建战功的回民支队,被冀中军区授予“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这支队伍的司令

(1)【◆题库问题◆】:[单选] 在冀中地区有一支英勇抗敌、屡建战功的回民支队,被冀中军区授予“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这支队伍的司令员是()。
A.马本斋
B.冯玉祥
C.杨靖宇

【◆参考答案◆】:A

(2)【◆题库问题◆】:[问答题] 简述列强侵华格局的演变,侵华特点及原因。

【◆参考答案◆】:
(1)格局演变
①19世纪初期清朝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时期。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在鸦片战争中率先侵入中国,并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保持侵略优势。俄、法、美、日、德也相继侵入,它们一面勾结加深对华侵略,一面互相争夺侵略利益。
②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
③一战期间,日本出兵中国山东,并攫取德国在山东的一切侵略利益,势力迅速上升,已与英国相匹敌,几乎打破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在美国操纵下,华盛顿会议日本被迫妥协,中国又恢复到被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
(2)侵华特点:
①以炮舰为后盾,采取武装侵略的手段,由商品输出逐渐向资本输出过渡。
②列强既勾结,又争夺,侵华格局不断变化。
③通过一打一拉的手段征服了清政府,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3)原因:
①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质,工业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积极扩大对华侵略。
②垄断资产阶级要求把剩余资本输往海外,企图控制瓜分中国。
③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断加剧,势必导致它们争夺中国的斗争渐趋激烈。

(3)【◆题库问题◆】:[单选]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天津条约》签订的时间是()。
A.1858年
B.1859年
C.1860年
D.1861年

【◆参考答案◆】:A

(4)【◆题库问题◆】:[单选] 从农民军分类的角度而言,太平军属于以下哪一种寇兵()
A.全是流寇
B.全是坐寇
C.流寇和坐寇
D.既非流寇亦非坐寇

【◆参考答案◆】:C

(5)【◆题库问题◆】:[问答题] 简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及其认识。

【◆参考答案◆】:
(1)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寻求各种救亡图存办法失败之后最清醒、最正确的历史抉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从封建主义的漫漫长夜走向现代文明的伟大开端,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工农群众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1921年以来,毛泽东缔造了党和人民军队,坚持马克思主义,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统一战线,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之下,采取措施巩固了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其次,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3)邓小平与改革开放: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国建设时期,邓小平为纠正"文革"错误作出过努力;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为纠正"左"的错误而进行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基本路线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开始形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城市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对外开放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一国两制"方针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少数民族工作、外交工作和国防工作都得到了发展;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对科技同生产结合,促进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认识:近现代中国的三次社会巨变,既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如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为了建立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人们根本的经济利益;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为了我们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又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2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第一,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真正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6)【◆题库问题◆】:[判断题]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标是在中国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的资本主义制度。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7)【◆题库问题◆】:[单选] 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的革命实践活动,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其中影响最大的举措是()
A.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B.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C.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
D.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参考答案◆】:D

(8)【◆题库问题◆】:[单选] 1968年建成的(),是当时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安庆长江大桥
D.芜湖长江大桥

【◆参考答案◆】:B

(9)【◆题库问题◆】:[问答题] 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有了哪些进步?

【◆参考答案◆】:
文化: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中日围棋交流日渐频繁。
经济: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帝国主义通过签定不平等条约,在经济方面大肆掠夺,由过去在中国推销商品,进而搜刮原料,开设工厂,逐步控制了中国经济。
政治: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帝国主义对中国除了进行军事侵略,操纵内政,勒索"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日军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经过16个月的作战,日军侵占了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但是,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消耗了日本的大量经济和军事力量,且抗日战线的扩大和延长,特别是在其占领区的中共前,牵制并消耗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同时,日本既要准备对苏作战,又要准备同英美争夺太平洋.因此才不得不停止对中国正面战场的进攻,进入相持阶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小豌豆-答案网 » 在冀中地区有一支英勇抗敌、屡建战功的回民支队,被冀中军区授予“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这支队伍的司令

我来解答

匿名发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