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库问题◆】:[判断题] 胶济铁路是德国人在侵略中国时建造并控制的。
A.正确
B.错误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2)【◆题库问题◆】:[问答题] 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三次改革、特点、结果、影响、异同、认识。
【◆参考答案◆】:
三次改革: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特点:
⑴苏俄新经济政策: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交流;
⑵美国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经济计划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
⑶中国改革开放: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果、影响: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恢复发展,但1927年废除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成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趋势;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异同:
⑴同:都是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适合各自国家当时的实际需要;结果都取得一定成效;
⑵异:
①具体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三年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农民暴乱的情况下实施的;罗斯福新政是在经济危机打击下,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实施的;中国改革开放是在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急待转移的情况下实施的;
②内容不同:新经济政策侧重于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罗斯福新政侧重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中国改革开放立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③性质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条件下,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施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经济的措施;中国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认识:
①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方式;
②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次改革: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特点:
⑴苏俄新经济政策: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交流;
⑵美国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经济计划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
⑶中国改革开放: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果、影响: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恢复发展,但1927年废除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成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趋势;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异同:
⑴同:都是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适合各自国家当时的实际需要;结果都取得一定成效;
⑵异:
①具体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三年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农民暴乱的情况下实施的;罗斯福新政是在经济危机打击下,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实施的;中国改革开放是在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急待转移的情况下实施的;
②内容不同:新经济政策侧重于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罗斯福新政侧重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中国改革开放立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③性质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条件下,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施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经济的措施;中国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认识:
①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方式;
②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题库问题◆】:[单选] 1946年春,美国等日益加紧反苏、反共、反人民的活动,一些人还鼓吹“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挑起长期的()
A."运动战"
B."消耗战"
C."进攻战"
D."冷战"
A."运动战"
B."消耗战"
C."进攻战"
D."冷战"
【◆参考答案◆】:D
(4)【◆题库问题◆】:[单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始于()
A.1980年
B.1981年
C.1984年
D.1985年
A.1980年
B.1981年
C.1984年
D.1985年
【◆参考答案◆】:D
(5)【◆题库问题◆】:[单选] 以下哪位是洋务运动时期顽固派的代表?()
A.张之洞
B.盛宣怀
C.倭仁
D.奕訢
A.张之洞
B.盛宣怀
C.倭仁
D.奕訢
【◆参考答案◆】:C
(6)【◆题库问题◆】:[单选] 对孙中山“平均地权”纲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B.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C.国民共享革命后所增涨的地价
D.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A.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B.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C.国民共享革命后所增涨的地价
D.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参考答案◆】:D
(7)【◆题库问题◆】:[填空题] 1946年5月中共中央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发布《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日战争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的政策。
【◆参考答案◆】:“耕者有其田”
(8)【◆题库问题◆】:[问答题] 请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派及其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得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但是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其对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加之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它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
19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识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抵触,最终被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所起到的承上启下和现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煞的历史事实,因而不能简单地对它予以否定。
认识和理解这一历史概念要从时代背景出发,坚持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派及其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得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但是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其对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加之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它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
19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识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抵触,最终被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所起到的承上启下和现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煞的历史事实,因而不能简单地对它予以否定。
认识和理解这一历史概念要从时代背景出发,坚持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
(9)【◆题库问题◆】:[单选] 满清时期军机处于以下哪一时期设立()
A.康熙时期
B.雍正时期
C.乾隆时期
D.嘉庆时期
A.康熙时期
B.雍正时期
C.乾隆时期
D.嘉庆时期
【◆参考答案◆】:B
(10)【◆题库问题◆】:[单选] 蒋介石认为什么时候是下最后决心的时候?()
A.列强发动全面侵略战争的时候
B.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时候
C.列强在华建立伪政权的时候
D.列强强迫签订损害国家主权条约的时候
A.列强发动全面侵略战争的时候
B.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时候
C.列强在华建立伪政权的时候
D.列强强迫签订损害国家主权条约的时候
【◆参考答案◆】:D